樹皮畫《漢江源》依據老鄖陽漢江景色創作而成。

乾枯的樹皮,在能工巧匠的手裏變廢爲寶,化作一幅幅精美的藝術品,重獲新生。我市也有一位樹皮畫愛好者——來自鄖陽區柳陂鎮的陳立強。憑藉這門手藝,2015年他被評爲鄖陽區“十佳民間工藝傳承人”。年過六旬的陳立強有一個心願,希望通過樹皮畫記錄老鄖陽風光。

記錄歷史

用樹皮畫描繪老鄖陽風光

近日,記者在鄖陽區柳陂鎮的移民安置小區,見到了陳立強和他近年創作的樹皮畫。

在陳立強家的客廳裏,掛着一幅長1.3米、寬0.8米的山水畫。畫中有遠處的羣山、陡峭的懸崖和臨崖而建的房屋,一條河流奔湧向前,帆船遠行……畫面古樸而有韻味。如果不用手觸摸,記者很難發現作畫的材料是樹皮,陳立強給作品取名《漢江源》。

“去年,我在漢江邊走了一趟,回想起原來的天馬崖,腦海中浮現了山水河流、房屋帆船的場景,回家就製作了這幅畫。”陳立強介紹,一米見方的畫,他用了1000多塊樹皮,其中松樹、杉樹居多。從構圖到蒐集材料再到製作,他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幅畫沒有裝裱,曾有人出高價購買,但他不捨得賣。

在陳立強的家裏,還有一幅反映老鄖陽西河碼頭景色的樹皮畫,長1.22米、寬0.9米,已經用玻璃相框裝裱起來,重約5公斤。陳立強介紹,這幅作品是根據一張老照片創作的。爲了更加形象,他添加了不少人物,有挑水的居民,有晾曬衣服的婦人,有挑着貨擔趕集的男子,還有牽着牛的老人。因爲人物多、場景複雜,這幅作品用了近3個月才完工。

陳立強說,他從小住在漢江邊,對鄖陽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壩,老鄖陽府被淹沒,2010年大壩加高,鄖陽區的許多老地方又沉在水下。

“這麼好的古建築,如果我們不把它們展現出來,後人也許都不知曉它們。”爲了讓年輕一代看到老鄖陽的輝煌,陳立強四處收集老鄖陽府的資料,以樹皮畫的形式再現出來。在陳立強的作品中,有《西河碼頭》《漢江源》等體現歷史場景的,有《民間樂隊》等生活場景的寫實,也有描繪人物的《巾幗英雄花木蘭》。

作品《希望》

作品獲贊 被評爲鄖陽“十佳民間工藝傳承人”

“和樹皮畫結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是無師自通。”說起樹皮畫,就不得不談到陳立強的經歷。1989年,陳立強懷揣“走出農門”的理想,將年收入近萬元的橘園交給家人打理,隻身到原鄖陽地區藝術學校(現十堰市藝術學校)成人班學習繪畫。他利用這三年難得的機會,紮實學習理論和專業,從一個繪畫門外漢變爲班裏的尖子生,爲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後,陳立強進入原鄖縣城關鎮文化站工作,從事文藝品設計開發。由於他有美工基礎,設計出來的產品無論是樣式還是美感,都適合市場需求,在單位得到重視。“當時,同事到武漢市黃鶴樓旅遊開發公司推銷手工藝品,對方需要一幅黃鶴樓畫。”陳立強會雕刻等手工技藝,這個艱鉅的開發任務就落在他的身上。

爲了讓畫作有新意,陳立強絞盡腦汁。一個雨天,他經過一家木材加工廠,看見地上堆着一堆樹皮。在雨水的浸泡下,樹皮的顏色顯得格外鮮豔,正好和黃鶴樓的“黃色”基調相符,他靈機一動,萌生了用樹皮在紙上粘一個“黃鶴樓”的念頭。

陳立強將樹皮帶回家,一連幾天待在屋裏琢磨,最終制作出了樹皮粘貼畫《黃鶴樓》。“對方看了很驚訝,連連稱讚。”陳立強回憶,這幅作品不僅得到對方的認可,還被鄖陽區科技館作爲文化作品展出了一段時間,後來據說被武漢的單位收藏了。

1994年,陳立強選擇離職回家種地,同時製作一些民間工藝品出售。陳立強說,在學校讀書期間,老師曾帶他們到湘西寫生。後來,他製作了不少湘西風光的樹皮畫《瑤鄉街樓》《秋實》《荷塘野趣》《苗家木樓》,栩栩如生的畫面吸引不少親朋好友觀賞。每次作品剛完成,就被朋友“搶”走。

2015年,陳立強被評爲鄖陽區“十佳民間工藝傳承人”,還代表鄖陽區到省裏參加民間工藝大賽,因其獨特的畫風受到評委關注。

樹皮畫製作比較複雜,先畫圖,然後依據圖形用樹皮一一裁剪出各個元素,再層層粘貼。

顏色獨特 樹皮畫適合呈現有時代感的畫面

樹皮畫是如何做成的?

陳立強介紹,首先要有明確的創意,將圖案畫在底板上,用透明紙拓印出來,再用複寫紙分區域將圖案畫在提前打磨好的樹皮上;然後剪裁,對於需要刻畫的精細部分,用裁紙刀修飾;最後將樹皮粘在底板上,拼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爲了將畫做得逼真,必須先將人、房子等各個元素在小紙上粘好,再挨個粘在畫紙上,然後用小刀一點點修正,儘量達到完美。”陳立強表示,這也是樹皮畫製作時間較長的原因之一。

“樹皮畫因其顏色的獨特性,適合呈現具有時代感的畫面,我主要想反映的就是鄖陽人的生活場景。”陳立強介紹,樹皮畫是利用樹皮的天然形態、不同顏色與紋理,經創意巧妙組合粘貼出的各類半浮雕式圖畫,主要以風景畫爲主,也有人物像或生活情景,特別講究構圖等專業技巧,所以對從業者要求較。他現在選取的樹皮以松樹、杉樹爲主。

64歲的陳立強表示,隨着年齡增長和生活環境的改善,他希望有美術基礎的人和他一起藉助現代新工藝,製作出有地方特色的樹皮畫,爲推廣鄖陽文化作出一點貢獻。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文、圖/記者 趙清 編輯:艾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