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後悔成爲母親,但我不敢說出口

幾個月前,我在微博上發了個小調研, 有後悔成爲母親的人嗎?

悔是不悔,如何判斷?先捫心自問兩個問題:

一,如果你能帶着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回到過去,你還會選擇做母親嗎?

二,從你個人的角度來看,做母親的收穫大過損失嗎?

若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差不多就是“後悔”了

那條調研微博收到的回覆,大多數是不悔,但也有後悔——

“我很愛我女兒,小妞妞也很好,健康聰明活潑可愛,可我還是每一天都在後悔生下她。她給我的快樂遠遠遠遠不夠彌補因爲養育她所損失的、本可用於自我的時間精力,更別提 因爲擔心她在這個操蛋的世界如何健康快樂長大而導致的焦慮……”

“後悔。主要還是 對整個世界不再認同,另外, 自己想做的事太多而時間不夠。孩子本身是很好的。大概問題是出在我自己的認識上吧。”

“我女兒11歲,我大概從她不到1歲起開始後悔當媽。當然既然生了她,我會給她我所有的愛和幫助,但 我仍舊暗戳戳的希望她以後謹慎生育,或者不生,我也不想帶孫子。(沒有給孩子任何生育和家庭方面的暗示和引導)”

“這兩個問題從事兒出生到現在的21個月裏我問過自己不下20次,一直都沒有答案。 好像她帶來的快樂和痛苦是兩個維度的單位,無法比較,無從衡量,並且互不抵消。”

其實, 這兩個問題是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納·多納斯(Orna Donath)提的。她所做的,正是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研究—— 後悔成爲母親的女性

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納·多納斯,

以及她寫的調研《後悔做母親》。

| 維基百科

愛着孩子,但後悔成爲母親

多納斯訪談了以色列23個後悔成爲母親的人。 她們的歲數從26歲到73歲不等,其中5人甚至已經做了祖母——這意味着“等孩子長大,你就會覺得值得”的老話,在她們身上並沒有應驗。

這23個母親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有3人一直是家庭婦女,其餘20人都或長或短地工作過。有7人自認是藍領,14人自認是中產,2人自認是中產階級裏的上層。她們裏有已婚,也有離婚,也有喪偶。她們最少也有1個孩子,最多的有4個孩子。孩子最小的1歲,最大的已經48歲。

雖然23人只是個小樣本,但也體現出 不論怎樣的經濟條件、婚姻狀況、孩子情況……女性都有可能後悔成爲母親

在多納斯的研究中,這些母親們並不是後悔孩子的出生存在,也不是希望孩子從這世上消失——她們依然愛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有權生存的人。 她們只是幻想除去自己的母親身份,重新成爲一個不是任何人母親的女人

其中一些母親此前從不談論自己的後悔,正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她們不希望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期待、不受歡迎的,是毀掉母親人生的負擔。

她們也沒有對孩子不負責任。這個調研裏的母親清醒地意識到並擔負起了育兒責任—— 無止境無暫停的責任。這正是她們的痛苦來源。

多納斯的受訪者之一,孩子不到4歲的芭釐表示:“那是一種惱人的負擔。 一切都得照孩子的日程來。一天二十四小時裏,總會想到她,想到對她的責任,就像揮之不去的背景噪音。我再沒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自由。時間有限,我的資源也有限。我用盡所有力氣跟她在一起,除此之外我什麼也做不了。”

另一個孩子不到4歲、同樣不堪重負的索菲亞說:“他們 (孩子們)不管在不在眼前,都是負擔。……我丈夫問我,如果有一百萬美元再加個住家幫手會不會好——那也無濟於事。你是家長。責任是你的。責任和折磨都在你身上。我從前不明白這點。我以爲我會得到很多幫助,我會很快樂地愛着孩子。”

後悔成爲母親的她們,依然愛自己的孩子 | 坡道上的家

孩子大了以後,會好些嗎?

有些母親依然覺得痛苦折磨。養育的困難永遠存在。從養育脆弱的新生兒開始,脹氣,無眠,然後是幼童階段,發育,醫療,再之後是教育,叛逆,交友,戀愛……對有些母親來說,並不是“熬幾年就好了”“困難是暫時的”。 來自孩子的新煩惱無窮無盡,而曾經積累的經驗到下個階段就全然無用

孩子在青春期的卡梅爾說:“我是個好媽媽,任何時候我都能證明這點。但我爲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我將終身爲此付出代價——憂慮,心痛。不是諸如‘怕他發生車禍’那樣的小焦慮。而是 隨着時間不斷變化的不同的心痛。比如我孩子之前有社交問題,當他沒有朋友、和其他孩子處不好、孤單一人時,真的讓我支離破碎,心力交瘁。現在我擔心的是他會長成什麼樣的人,一種存在主義的憂慮。”

當然,成爲母親總是艱辛的。但後悔不單單是因爲艱辛。更是因爲, 有一部分女性真正想要的人生,與“母親”這條道路是互斥的

舞蹈家楊麗萍的人生熱情就是舞蹈,她也自述說是世界的旁觀者,來到世上,就爲了“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如果說孩子是我們和這個世界更深刻更久遠的聯結, 有些女性可能本就不想和世界以及另一個人類產生“更深刻更久遠的聯結”

長久以來,人們都知道男性中存在一部分“浪子”,他們天生缺乏“父性”,不想結婚生子,不想被家庭的責任束縛。社會可能並不讚許他們,但至少正視並承認他們的存在。

何不承認,女性中也有同樣“缺乏母性”的存在?

而且 女性實際承擔的育兒責任,往往多過男性。女性在成爲母親之後,往往痛苦地感覺到自己有義務成爲主要撫育者。她從那一刻開始,要爲“另一個人”的生活負責——有時候幾乎是全責。

父親並不被期待這樣的“育兒全責”。他們工作,同時理所當然地擁有並支配“屬於自己的時間”——畢竟,賺錢養家就已經達到好男人的標準,如果再抽空“幫忙”育兒和家務,就絕對是模範了。父親被允許時不時地、在時間和空間上遠離孩子。誰會期待父親隨時隨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呢?但母親被如此期待着。當看到一個孩子被照顧得不夠好的時候,周圍人責備的,一定先是母親。

無法愛上孩子,討厭孩子的母親

前不久,還有一條收集了一些“討厭自己的孩子”的發言的微博,被轉發了兩萬多次。

微博截圖

儘管在催生時,“你自己生了孩子就會喜歡就會愛了”是個常見話語,然而,這條微博引起的廣泛反響卻證明, 的確有父母憎恨着自己的孩子,也的確有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憎恨着

爲什麼人會討厭自己的孩子?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爲人父母,只要生理足夠成熟、能生下孩子就可以。但要做到愛自己也愛孩子,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孩子,非得 心智足夠成熟,經濟條件也足夠好纔可以。

有的父母,還不會真正的愛自己,他們討厭自己,憎恨自己,消極負面地看待自己。這樣的父母在看一個幼小的孩子時,就更容易看到自己討厭自己的部分,自己憎恨自己的部分。

有的父母,還無法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這時候再加入一個需要照顧的孩子,生活就會更加失衡痛苦。有些單身生育的母親,會視孩子爲自己的恥辱,和毀滅自己人生的罪魁禍首。

有的父母,完全不懂得如何養育孩子就生下了孩子,或者長期忽視,或者錯誤溺愛,最終養出了性格糟糕、完全不可愛的孩子。於是父母和孩子彼此憎恨。

有的父母是一對怨偶,彼此傷害,彼此痛恨。於是孩子任何一點和對方相似的地方,都會激起他們的憤怒與憎恨。

有的父母,生下孩子時想要的是實現特定願望的工具。然而,孩子是有自己性格特質的人類,不是父母能定做的產品。當父母發現孩子不能實現ta的心願時,就會因失望而產生對孩子的憎恨……

在最糟糕的情況裏,父母會殺掉孩子。美國平均每年有450個兒童被父母殺害。加拿大1961~2011年間至少有1612個兒童被父母殺害——大部分兇手是親生父母,而非繼父繼母。在日本,父母常常在自殺時也殺掉孩子,甚至有了這種悲劇的專有稱呼“親子一同自殺”(Oyako-shinju)。在一項針對殺子母親的研究裏,母親殺子的風險因素包括,貧窮、孤獨、沒有工作、曾經遭受家暴,或者有其他關係問題。

2012年,俄羅斯女子Galina Ryabkova將自己7歲和4歲的兩個兒子從15樓陽臺推下,兩個孩子當場身亡 | ITAR-TASS

即使是深愛孩子、心智成熟的父母,也會有憎恨自己孩子的時刻

女作家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曾寫,她的孩子可以把她逼到近乎“ 路怒症”的地步——就是那種你開着車恨不得和路上某個傢伙同歸於盡的狀態——拉莫特稱之爲“ 母怒症”。

你曾對孩子刻薄無比嗎?

曾對孩子大喊大叫嗎?

你有沒有攥緊拳頭對自己默唸過“不能打,不能打”?

有沒有想象過殺掉孩子,可能也殺掉自己?

拉莫特的一個好朋友,也是她所知的最溫柔的人之一,曾經擰下女兒的洋娃娃的頭,然後丟到女兒身上。 孩子能逼出父母最陰暗糟糕的部分,許多父母都知道這點,只是緘口不言。

許多悲劇案例的肇因,也許就是“後悔生下孩子”。

成爲母親,意味着體驗“撫育一個新人類”,被無條件熱愛,被安慰,被治癒,和世界產生更深刻的聯結,對未來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看到孩子成長覺得滿足有成就,自己變得更溫和成熟,有策略有耐力……這些收穫,都是無數母親的親身體會。

然而,成爲母親同時也意味着疲倦,焦慮,沮喪,憤怒,爭吵,彼此指責,無止境的糾正,無止境的勞動,傷害他人,也被他人傷害,有時甚至是虐待,家庭內的緊張和衝突,不被感激的付出,自我的喪失,無路可走的無助感,對孩子的歉疚,對自己失控的羞恥……這些,也都是無數母親的切膚之痛。

照顧孩子,與大部分社會工作不同。工作時,你有上班,有下班,有假日,生病還可以請病假。

而照顧孩子,是沒有固定時間表的。任何時刻,只要孩子需要,家長就得回應。不管家長正在做什麼事,自己身心是什麼狀態, 孩子的需求隨時可能出現——而這種“隨時出現”意味着,家長不能去離孩子太遙遠的地方,不能耗盡自己的精力體力,不能按自己的步調計劃自己的日程,不能接受另一個需要隨叫隨到的工作,即使那意味着絕好的事業機會。一些女性覺得, 自己被永遠地束縛,行動力被永遠地削弱了,不再是自己人生100%的主人,哪怕孩子已經長大也是如此。

當女性被勸生時,很少會被告知這一切只有在女性已經成爲母親,因 母職的懲罰和折磨而求助時,纔會被告知——當媽媽本來就是這樣啊。

照顧孩子,是沒有固定時間表的 | 坡道上的家

假如我們一味神聖化“母性”,不去正視親子關係裏的恨意,也就失去了許多解決這種恨意的機會。

在處處催生的環境裏,

生育不是“自由選擇”

長久以來,一代代的年輕女性被告知,生孩子是必經之路,沒有生育的女性是“不完整的”。

育齡女性總會無休止地被問到關於孩子的問題——

生了嗎?

爲何還不生?

哦生了。何時生的?生了幾個?

還打算再要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女性的生育並不是一種“自由選擇”。哪個小女孩在童年時被問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或許並不想成爲一個新娘,一個母親?

多納斯在書裏寫,所謂的“ 自由選擇”,應該首先有對這個選擇的好處、成本與後果的全面思考;其次,還應該至少存在不受懲罰和譴責的其他選擇。

從這兩點看,生育都不像“自由選擇”,更接近一種“ 被動的決策”。

很多人在事後回想起來,覺得自己被無形的力量推着,在“正確的時間,走向正確的道路,完成正確的生命歷程”,這種力量甚至還規定了“應該有的正確情感”——你應該生育,且應該爲生育而感覺幸福。

當社會強烈推動(甚至不惜恐嚇)女性成爲母親,這其實就是剝奪了女性在生育上真正的“知情同意權”。

既然如此,在部分母親陷入育兒困境時,社會就沒有理由居高臨下袖手旁觀,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要負起自己選擇的責任”,勸母親“更努力一點,就會好的”。

如果社會認爲,孩子是一種公共財產與公共利益所在,就需要建立制度,更好地支持和幫助孩子與撫養者。

如果社會認爲,孩子是母親個人的選擇和責任,就應該少恐嚇女性成爲母親,少指點母親如何感受和表達。

後悔成爲母親,固然很悲哀。更悲哀的是,後悔成爲母親,卻無法和自己哪怕最親近的人談論此事,讓這個祕密在自己體內日益變得黑暗沉默,至死不可言說。而最悲哀的可能是, 因爲許多人共同保守這個祕密,讓越來越多的人在無知裏步上可能不適合她的道路

母親的責任之一,難道不是“如實告訴孩子,世界、社會與人生的真相”嗎?

有兩個孩子的瑪雅說,“當我的女兒長大後,我會和她談論(後悔成爲母親)這件事的。……如果她有了孩子,而和我的感覺一樣——那就是我最大的失敗,是我深深地辜負了她。”

被說出,被看見,才能被解決

回顧自己的人生時,毫無遺憾後悔的人,應該是絕對少數。

人們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接受太多教育,後悔沒有選擇的職業道路,後悔談錯戀愛結錯婚,後悔沒有花足夠時間陪伴家人……涉及到孩子時,有人後悔沒有要孩子,有人後悔對孩子過於嚴厲,有人後悔全職帶孩子,有人後悔沒有全職帶孩子……

但是, 有一塊很少被談及的禁區——後悔有了孩子。後悔成爲父親。後悔成爲母親。

一個公開承認自己後悔了的母親,會遭遇全面的譴責和羞辱。她往往被視爲不負責任、自私、瘋狂、冷血、過度理性、不道德的人。人們假定她對子女很可能會忽視冷漠,甚至會施加暴力。人們認爲她“天然能成爲一個爲育兒深感幸福的好母親”,只是她出於某種惡劣的理由選擇了不去成爲。

然而, 一個母親的具體感受,顯然和 她本人的個性,她孩子的個性,她的身心狀況和經濟水平,她可選的養育方式,她得到的幫助與評判……等等複雜的因素相關 。人與人之間能形成多少微妙複雜的感受,母親和孩子之間就能形成多少微妙複雜的感受。期望所有母親整齊一致地愛孩子、感受幸福,其實就是強迫說謊,是對外說謊,也是對自己說謊。

有些女性想成爲母親,有些女性想專注工作,有些女性想探索世界,有些女性想理解自己。無論是否成爲母親,一個女性都是一個有理智、有情感、有思想、有記憶的成年人,有權利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然後對自己的選擇做出個人評估——值得,或者不值得。

只要“後悔成爲母親”“無法愛上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表達依然是一種禁忌,依然會被社會苛刻評判,就意味着 有些真實存在的東西依然被掩蓋,被否認

“後悔成爲母親”的感受,應該被說出,被看見 | 塔利

新一代的孩子和孩子的主要撫育者(其中又主要是女性),將會爲這份 信息不全付出代價。她們會在茫然無知、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把一個人類帶到世上。有時候,這是不止一個人的悲劇開端。

當一個母親後悔時,哪怕最好的情況裏,也有一個多年飽受折磨的母親;而 在最差的情況裏,整個家庭包括孩子都共同承受痛苦

關於生育的謊言,能不能在我們這代人裏終止?

“只要生下孩子,就肯定會愛ta”,是謊言。

“只要生下孩子,就會享受爲人父母”,是謊言。

“只要生下孩子,最後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是謊言。

愛不愛,過得好不好,覺得值不值,都是概率性的事情。 斷言“絕對會如此發展”,就是謊言

能不能實話實說? 生亦艱難,育亦艱難。有人永遠無法愛上自己的孩子。有人永遠無法享受育兒的過程。

有人爲無兒無女孤寡伶仃而痛苦。也有人爲喪失的自我和人生而痛苦。供你選擇的,並不是一條天堂路一條地獄路,而是兩條路各有各的痛苦,只看你更難忍受哪一種。

參考文獻

[1]Donath, O. (2017). Regretting motherhood : a study.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3]Lamott, A. (1998). Mother rage: theory and practice. Sal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alon.com/1998/10/29/29lamo_2

[6]Dawson, M. (2015). Canadian trends in filicide by gender of the accused, 1961–2011. Child Abuse Negl., 47, 162–174. doi: 10.1016/j.chiabu.2015.07.010

作者:遊識猷

編輯:Cloud

有多少父母后悔生了孩子?

又有多少孩子後悔被生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