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國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政治中,脫穎而出,史稱戰國七雄。雖然前期還有宋、衛、中山等國,但說到統一天下,論資源、論實力,也只有這七雄才能擔當。

在達到一種微妙平衡後,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家有統一的可能?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趙國

春秋時期,晉國有三寶,第一寶:北方有適合養馬的大片原野,後來三家分晉,之後歸了趙國。有了大量的馬匹,再加上後來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武力頓時強盛,相繼滅中山、破林胡、樓煩等地,向北拓展疆域千里。在趙國的帶動下,大家的打仗方式也變了。趙國成爲秦國統一初期,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後來北周的李淵,從太原起兵,統一全國,建立唐朝,證明趙國是有地理之勝的。

趙國鐵騎

魏國

晉國第二寶,是中部的河東鹽池,後來歸了魏國。在古代,鹽池稀缺,食鹽不僅是重要的財政來源,更是一國的戰略資源,可以輕易控制對他國食鹽的供給。魏國最初因爲得到晉國最好的地方,在七國中實力最強。但到了魏惠王時期,因爲顯露出統一三晉的意圖,從而引起三晉不和,這第一步就失敗了。而它又跟勁敵秦國接壤,後來遷都大梁,被各種夾擊,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里,南辱於楚,從此一蹶不振。

魏武卒

魏國的另一大失敗還在於留不住人才。範睢、信陵君本是魏國人,商鞅、吳起、孫臏等都是希望留在魏國的外國人才,卻因爲糟糕的國內政治而出走。魏國的衰落,讓人惋惜。不過後來的曹操,從魏國故地崛起,算是走完了魏惠王未竟的事業。

韓國

晉國第三寶,是南方伏牛山下的兵器庫,歸了韓國。一般認爲,韓國在七雄中實力最弱,韓國雖然依山傍水,有一定的地利條件,但最倒黴的就是四周都是虎狼之國,領土和魏、秦交織在一起。南邊因爲早前吞掉鄭國,直接和楚國接壤。實力懸殊,又被羣雄包圍,結果第一個被滅掉。

燕國

燕國在春秋時沒有什麼存在感,像是齊國的小弟。戰國時各家紛紛變法之際,它也無聲無息,發展緩慢,被齊國各種欺負,只好依靠隔壁趙魏大哥保護。燕國其實有廣闊的遼東腹地,發展空間大,位列七雄,主要靠的是人才。蘇秦、樂毅、鄒衍都是一時之選,不過後來還是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樂毅逃亡後,燕國也沒落了。這個地緣板塊,要等到唐宋以後,才變得極其重要。

齊國

再說齊國,我們現在都說齊魯文化,實際上東周時,齊國是受到魯國文化影響的新興國家,真實出生可能不太好,是所謂的“東夷”。齊國在地理上比較有優勢,一有魯國擋着楚國的鋒芒,二靠大海,有漁鹽之利,漸漸壓倒魯國而稱霸。在魏國強盛的時候,齊國敢跟魏國幹,把它從霸主寶位上拉下來。後來又打燕國,又打楚國,最猛的時候,率領多國部隊攻破函谷關,直逼咸陽。太囂張,把上下左右都打了一圈。

?齊威王

楚國

楚國是存在感很強的大國,野心勃勃800年。春秋時期楚國是超級大國,地盤廣大,自稱楚王,和周王室對立,中原諸國都很怕他。齊桓公稱霸一時,攻楚,也沒有成功。後來晉國崛起,打敗過楚國,但未傷元氣,之後晉楚成爲春秋時是最強的兩霸。

長期以來楚國都是版圖最大的國家,佔據了南方半壁江山。可惜楚國由貴族世家把持朝政,國家效率低,靠的是吞食政策。800年來啃下不少版圖,卻沒有能力發動舉國戰爭。到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多次重大決策失誤,導致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雖然最後是亡國了,但革命火種卻還在,最後還是靠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楚人,合力推翻了秦朝。

秦國最後依次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可以說是出於取長補短的合理安排,真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