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發生的第一天起,神經退化就會立即開始。患者希望能夠在疾病早期就獲得高效療法,改變疾病的長期走向,而不是逐步升級爲高效療法。”

在多發性硬化(MS)領域,科研人員正在朝着這個目標行動。

MS是一種迄今無法治癒,甚至連病因和發病機制都不明晰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有超過18種疾病修正療法(DMTs)獲批,然而,尚沒有一種策略或一款藥物能夠爲患者帶來持久的緩解。

我們對疾病的理解正在推動哪些潛在創新療法?如何向治癒疾病發起挑戰?在近日舉辦的藥明康德“讓科學引領”公益系列論壇——多發性硬化(MS)主題專場上,多位傑出的學術界和行業領袖共同探討了下一代MS療法的研究方向。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觀看完整重播。

探索疾病機理

目前已有的多款MS療法中,許多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賽諾菲全球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Dietmar Berger博士表示,已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洞見驅動的”,尤其是對一些免疫學反應機制的確定。

諾華神經科學全球項目負責人Krish Ramanathan博士介紹,這種疾病始於B細胞激活,導致T細胞激活,並最終引起神經退行性病變。基於這一理解,阻止B細胞激活T細胞的新藥給患者帶來了顯著獲益。

圖片來源:"Human B Lymphocyte" by NIAID is licensed with CC BY 2.0. To view a copy of this license, visi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接下來,考慮到MS既具有炎症性又具有神經退行性,“理解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發現治療靶點將越來越重要。”Dietmar Berger博士說。我們已經知道,外周血中T細胞和B細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向中樞神經系統的轉運,對於控制MS局部炎症特別重要;比如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慢性病變,更長期的疾病進展,活化或失調的小膠質細胞則可能是有效目標。

跨疾病領域的共通機制,則從另一個角度推進了我們對MS的認識以及更多療法的開發。多位嘉賓都談到了這點。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神經退行性轉化研究中心主任Joachim Herz教授及其團隊對reelin蛋白有着超過20年的研究,意外將他們帶入了MS領域。他們發現,reelin蛋白不僅在大腦中產生,而且也在肝臟中分泌。順着這個思路,他們又意識到reelin蛋白不僅可以調節身體外周系統的炎症信號,這一機制也在大腦中發生。通過抗體阻斷reelin信號,可以減少免疫細胞引起的炎症。“這是一個可以適用於非常廣泛的炎症性疾病的普遍原理,其中包括MS。”

Brainstorm Cell公司總裁兼首席醫學官Ralph Kern博士則分享了對外泌體的見解。“在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眼部疾病、視網膜疾病、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中進行的研究證明,利用外泌體靶向遞送藥物的優勢,在減少組織損傷和減少炎症方面,對靶組織都有深遠的影響。

廣泛的新方向

多位嘉賓分享了正在開發的MS潛在療法,其廣泛的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Ralph Kern博士重點介紹了細胞療法外泌體療法。“我們正在嘗試使用人體自身的細胞作爲遞送生物學相關分子的平臺,希望同時能夠解決MS的三大病理過程,即大腦的區域性炎症、神經退行性病變,失去神經營養因子的支持。”他說,“與大多數使用大型生物反應器製造的生物製品不同,我們使用納米級的生物反應器。近年來在細胞療法制造工藝方面的進步讓這種療法成爲可能。”

而外泌體技術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在他看來,這一技術的優勢有很多,更容易保持穩定性,可以改變外泌體裝載的藥物,容易被靶組織迅速吸收等。“我們正在做的,就是外泌體療法的下一個迭代”。

在針對神經退化的靶點方面, Krish Ramanathan博士看好小分子。“因爲血腦屏障讓大分子很難進入,小分子對此會非常有用。而如果能找到方法,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維持基因表達,那麼基因療法也可能很有用。”

圖片來源:"NPC Brain" b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s marked under CC PDM 1.0. To view the terms, visi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mark/1.0/

Pipeline Therapeutics公司首席科學官Dan Lorrain博士針對髓鞘再生角度分享了他對發展方向的看法。“在動物模型中,已發現的很多靶點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但目前還不清楚哪一個靶點會在患者上發揮最好的作用。我認爲,多種方法、多個靶標最終都需要在臨牀環境中驗證。”他說,“對於所有這些靶點,我們都希望儘早干預。”

此外,他認爲如何將不同的靶標結合起來,以及學習如何將促進髓鞘再生與免疫調節劑相結合,也是未來的重點,可以在臨牀開發階段進行適當的測試。

Joachim Herz教授表示,他們正在開發的全新療法,有望與現有療法相結合,降低MS患者炎症閾值,使得人體有機會自愈。“這可能是我可以實現的最大願望之一。”他說。

對於正在開發的聯合療法,多位嘉賓都強調了安全性的重要。Ralph Kern博士指出:“首先要確保各種治療方法不會相互對立。下一步是安全,聯合治療可能會增加安全問題。我認爲這一點非常重要。最後,我們必須確定哪些生物學過程對患者有價值,非常謹慎和精確地衡量給患者帶來的功能改善。”

Dietmar Berger博士還指出,進展型MS將是MS領域未來研究和開發的重點方向。在疾病的退行性病變階段或進展過程中,很難有特別明顯的療效,適合臨牀試驗的患者也更少,甚至臨牀前疾病模型的預測性也較差。而改善病情進展,這恰恰是患者最大的未滿足需求。

未來的趨勢

在談到距離目標的關鍵差距時,衆多嘉賓一致認爲,包括血源性生物標誌物、成像解決方案等在內的各種生物標誌物將是一個具有變革性的領域。

Ralph Kern博士表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到生物標誌物。我認爲這代表未來的趨勢。在細胞療法中,我們需要它來確認細胞在遞送‘貨物’過程中的活動。除此以外,生物標誌物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臨牀結果。我們認爲,監管機構也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圖片來源:"Nerve fibers" b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s marked under CC PDM 1.0. To view the terms, visit 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mark/1.0/

他認爲,未來可以將臨牀特徵和生物標誌物結合作爲納入標準,或者根據預先計劃的某些生物標誌物類別對結果分層。此外,基因檢測或者其他生物標誌物還有望用於預測哪些人將發展爲MS的神經變性。這種精準醫學將是科學上的巨大進步。

Krish Ramanathan博士補充說:“如果能通過生物標誌物結合臨牀病史在疾病早期就鑑別出患者,那麼就可以通過降低局部炎症,顯著地保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進一步損害。”

Dietmar Berger博士指出,現在,靈敏、可靠、與臨牀相關的終點,可能是神經科學領域藥物開發中的最大挑戰之一。而數字終端以及更好的成像技術,還有可溶性的生物標誌物,例如神經纖維,這些都將有望幫助克服其中一些挑戰。

結語

“現在的神經科學領域,就像20年前的腫瘤學領域。”展望神經科學領域的未來,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嘉賓們都充滿振奮。“神經科學領域是有着大量未竟醫療需求,隨着對生物學越來越深入的理解,在10到20年內,我們很有可能在各類罕見單基因疾病上取得一些關鍵性的成功,並且將在一些更常見和遺傳因素更復雜的神經系統疾病上有所作爲。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