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是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在這一年,先後授予十大元帥,十大大將,57位上將,請注意了:57位上將人員中,在1955年只授予55位將軍爲上將軍銜,還有兩位將軍分別是在1956年於1958年授予上將,然而到了1965年取消軍銜制,再到1988年恢復軍銜制,不過這時已經沒有元帥與大將軍銜,只有上將中將,少將。

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57位上將軍人員中哪兩位將軍是最後被授予軍銜!

王建安,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他是我軍一位文武全才,和許世友並稱山東兩虎,如果論指揮才能王建安要略勝一籌。在抗戰時期的山東地界王建安,爲山東抗戰抗戰根據地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同時多次粉碎敵軍對根據地的掃蕩活動,之後他又擔任魯中軍區司令員,兄弟部隊一同收復博山、益都、萊蕪、淄川、新泰等城鎮,將魯中根據地擴大好幾倍。

在抗戰勝利後不久解放戰爭又爆發了,在陳老總指揮他率領魯中部隊參加魯南戰役,之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八縱在他的統領下在萊蕪、孟良崮與國軍拼殺,之後又成爲解放濟南的主力軍,都知道此戰役結束後,緊接着淮海戰役又爆發了,華野在粟司令指揮下殲滅蔣軍精銳兵團,後部隊改編后王建安任第七兵團司令員,率軍南下作戰,爲解放全國而戰。

在建國後,他先後擔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位。按照王建安的資歷,戰功,本可在1955年就可以授予上將,但由於個別原因在1956年才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二位是李聚奎,他是我軍一位優秀的戰將,因出色指揮才能,被大家稱之爲“將聖”。他1926年就參加湘軍,後在彭總影響下參加平江起義並加入紅軍。又和彭老總一起上了井岡山,都知道後面彭老總臨危受命保衛井岡山,這時的李聚奎參加了井岡山保衛戰戰鬥,率部與敵激戰4晝夜,終因兵力衆寡懸殊,彭最後決定撤離井岡山,轉戰湘鄂贛。

在接下來的蘇區出戰鬥中,李聚奎每戰都身先士卒,履立戰功,也從之前的連長升到團長,等到紅軍長征時候,擔紅一師師長爲全軍打前陣,當時的楊得志就是在他手下任團長。

在長征路上,李聚奎出瀟水、戰湘江,強渡烏江、攻佔遵義城、四渡赤水河,組織部隊強渡大渡河,爲掩護紅軍主力擺脫險境、打開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使他名震全軍,就連當時楊得志都說:紅一團能被譽爲“天下第一團”,都是李師長指揮有方。可以看出李的指揮才能是得到楊得志的認可。

但是,在後來西征途中西路軍遭到馬家軍的攻擊,部隊損失慘重,而李聚奎也因受傷被當地一位平民所救,這使他一段時間失去了與組織的聯繫,導致後來授予軍銜比其他人晚了三年,一個原因之一。

不過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都不是主要指揮官,而是擔任參謀長等職位,像昔日他手下幾位團長,這時都是各野戰軍兵團司令員。

不久後,又擔任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在部隊改編後,任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

可以看出,李聚奎不光在打仗方面有天賦,治理後勤也是一把好手,所以說他是在1958年授予軍銜,但絕對也是一位文武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