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正在迎來自誕生以來最好的時代,無論是政策、資本還是市場,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汽車行業的新物種。

最近,美國加州州長簽署行政令,到2035年加州所有在售新車(轎車和皮卡)必須全部零排放。作爲全球排名前六的經濟體,加州此舉無疑釋放了政府對於電動車的利好政策。而此前,已經有多個歐洲國家爲推動低碳環保,列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挪威在2025年前,英國在2040年前將徹底禁售燃油車。

中國雖然沒有全國禁售時間表,卻有計劃將海南島列爲首個“禁燃”的省份,此外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福利和補貼,也表明了中國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態度。

在資本市場,新能源汽車也備受追捧。9月1日,特斯拉股價飆升一度突破500美元,馬斯克也因此成爲全球富豪榜的第五名。中國的電動車企業也頻頻在美國上市。新能源企業已然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而我更關心的是,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大趨勢,傳統車企又有哪些應對之策?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純電動車線路不是新能源汽車的唯一選擇】

我注意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技術分水嶺:資本市場IPO的車企,大多和特斯拉類似,之前沒有造車經驗,他們不碰內燃機,走的多是純電動汽車路子;而傳統車企一邊在探索純電動車技術的同時,一邊推出了混合動力汽車。

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新造車勢力缺少內燃機車領域的積累,混合動力不是他們的強項,他們只能專注純電動汽車。而傳統造車企業,一邊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投入,一邊藉助混合動力的跳板,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變道超車。

關於兩種產品技術路線,我很難去評述孰優孰劣。但從科技產品的用戶體驗角度看,向下兼容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就好比XBOX和PS5都會支持之前的遊戲,Windows、iOS和安卓系統的升級也會考慮與之前的應用和軟件兼容;4G手機一定會充分兼容3G和2G標準,而正在普及的5G手機也會兼容4G的標準,畢竟5G基站目前的覆蓋率還很低。

和5G基站覆蓋率不足類似,純電動車面臨的最大尷尬是,充電樁數量和覆蓋率嚴重不足,讓購車族望而卻步;混合動力汽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也正因此,傳統車企在切入新能源領域往往會有更多技術路線選擇,探索新能源汽車之路也更爲從容。

以吉利汽車爲例,他們同時擁有插電混動系統和純電動系統產品方案。

其中,吉利汽車自主開發的第二代插電混動系統採用P1+P4雙電機動力構型,相比傳統車節油20%以上,同時實現整車四驅功能。電驅方面,採用P1電機與發動機高度集成設計,實現發動機啓停、發電功能,同時提高發動機響應性能;P4電機則與後軸高度集成,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車輛行車助力、制動能量回收和四輪驅動功能,整車0-100km/h加速時間小於6s。電池方面,整車搭載高能量密度儲能電池,WLTC工況純電續駛里程大於60km。

此外,吉利汽車還自主開發的第二代純電動系統技術,目前居行業領先地位。該系統採用三合一電驅動總成、三合一充電總成和高集成高密度動力電池,多款組合滿足不同產品需求,續航里程覆蓋300km-707km區間,可實現0-100km/h加速時間最快3.9s。

新能源的本質在於節能減排,其實燃油發動機也有節能的潛力可挖。例如吉利汽車的1.0TD/1.0T高性能發動機,升功率達到100kW,升扭矩205Nm,比一些日系企業的同檔發動機升效率高出10%;而吉利汽車量產最高的發動機,最高熱效率爲41%,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造車不易新能源汽車需要“新四化”】

汽車行業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趨勢,有“新四化”的說法,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這和我之前提過的新能源需要四次產業革命技術“四代同堂”的提法不謀而合: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工藝,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技術,再到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互聯網和移動網絡,以及第四次智能時代的AI大數據,電動汽車所需的技術儲備跨越了四次產業革命,技術跨度超過200年,製造新能源汽車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前沿的創新,這絕非易事。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的新物種,那一定是人類產業科技的集大成。而在新能源技術儲備方面,有着多年積累的傳統車企似乎更有底氣。我們不妨還以吉列汽車爲例:

在製造工藝上,TRB技術可根據性能需求進行變料厚設計,實現車身結構對安全、輕量化、成本控制需求,用於車身關鍵位置零部件,效果非常明顯。而在TRB技術上,吉利汽車克服了諸多難題,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TRB技術應用的能力,在實現車身結構減重降本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

在電氣技術上,吉利汽車已經掌握了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電池熱管理等相關技術,吉利電池包能量密度在插電混動車型中居全球前列。同時,還擁有了自主開發的第二代插電混動系統和純電動系統。和行業主流三電系統通常採用400V電壓相比,整車電壓平臺提升至800V,相同功率所傳輸的電流更小,重量更輕,功率密度顯著提升,系統損耗顯著降低,充電時間也將大幅縮短。

快速迭代、迅速反應是互聯網和軟件產品的優秀特質。吉利汽車通過車、雲一體化架構,無縫對接公司的雲服務平臺實現智能互聯,使整車支持固定件軟件刷寫,可迭代升級軟件,提升用戶體驗以及未來軟件持續更新的需求,讓汽車也像軟件產品一樣有了持續迭代的能力。

在AI時代,算法讓汽車的更智能,也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吉利汽車自主研發的V2X-BOX硬件系統集成了位置融合算法、碰撞預警算法、歷史軌跡採集算法、道路危險預警算法、違反交通規則預警算法及弱勢交通預警算法等相關技術開發,這些技術形成了一系列專利,同時也通過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C-V2X協議棧一致性測試。

不可否認,吉利是一家傳統的車企,但卻有着極其深厚的技術基因。數據不會說謊,專利數量和研發投入足以說明這一點。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取得的主要已授權專利共計9,332件,其中境內已授權專利9,241件、包含發明專利2,097件,境外已授權專利91件;公司已獲得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內的各類科技獎勵36項;公司已承擔9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發項目,包括4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爲564,587.94萬元、617,895.48萬元、545,137.94萬元和218,423.68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6.03%、5.76%、5.55%和5.88%,遠遠超出同行上市公司平均水平。2019年度,吉利研發投入合計54.51億元,其中,投入於節能車型及相關前瞻性基礎技術的金額近50億元,佔比超過90%。而擁有9000多名研發人員的吉利,已經是不折不扣擁有科技基因的車企了。

【吉利研發的祕籍:科技賦能雙循環】

科技的偉大在於,它不僅深刻改變了生活,也改變整合整個生產鏈條。套用時下流行的雙循環一詞,科技企業一方面向社會人羣提供高科技產品,在消費側循環中,改變人們的生活,這是toC的外循環;同時,在企業生產流程中,科技也能幫助企業打通生產循環鏈條,這是toB的內循環。

高效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做到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和持續微創新,在於使用了一系列高效工具,如圖形化的開發工具,測試工具,OFFICE軟件,遠程辦公軟件等等,創造數字產品的企業,往往更善用數字化工具提高效率。

現在,汽車設計和研發早已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在吉利汽車等科技車企中,數字化的虛擬現實和虛擬試驗場(VPG)技術等一系列先進的研發和開發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

吉利汽車內部的虛擬現實(VR)仿真平臺是基於虛擬現實技術建立的“準實物-人在環”虛擬評審仿真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汽車研發驗證的虛擬化和精緻化,是國內汽車行業首個5面4K激光CAVE虛擬現實系統。

這套系統可實現體驗式評審,以第一視角和主觀感受,開展基於“人在環”的感知方案選型和質量評審,包括虛擬造型評審、虛擬感觀質量、人機工程、虛擬裝配、虛擬工廠等主觀評價,提高項目前期主觀感受和精緻化設計,實現車輛研發驗證的虛擬化和前期化。

至於,VPG虛擬試驗場技術,已經被很多國際知名主機廠如豐田、寶馬和沃爾沃鎖採用。該技術可以準確進行大系統直到整車系統更真實的非線性仿真,甚至可以細化到某個配件的使用壽命,可以全方位預測配件的載荷分析以及整車的壽命分析。

其實,吉利汽車早在2014年就開始建立並應用VPG技術,開創了自主品牌應用VPG技術的先河。藉助VPG,吉利在整車研發早期沒有實車階段,可以完成大量以前只有實車才能完成的工作,將研發工作提前,使整車風險提前暴露,壓縮了整車研發週期,同時縮減樣車試製和物理試驗,節省研發成本。

所以,當很多人喫驚于吉利豐富的汽車產品線和高速研發效率時,其實他們和互聯網企業一樣,吉利不但懂得用戶的科技產品需求,更諳熟系一列科技研發工具。或許,這也是吉利在國內車企中領先的又一祕籍。

【結束語】

在造車這件事兒上,各路諸侯有各自不同的玩法: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更懂得做減法,他們知道專注於純電動車纔是他們的核心優勢;但傳統車企,如吉利汽車則更懂得做加法,也敢於涉足更爲複雜的混合動力車,因爲他們可以更有力發揮他們在傳統汽車領域的技術優勢。

造車的線路選擇不重要,技術積累才重要。

和資本寵兒的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更爲淡定,因爲雄厚的技術積累,讓他們有了更多技術路線的選擇。吉利汽車,既可深耕混合動力車領域,也可以探索純電動平臺,爲純電動汽車做技術儲備。造車新勢力們,只能孤注一擲了。

就像5G芯片是5G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樣,新能源汽車的通行證也是“科技+創新”。吉利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核心優勢,也恰恰是多維度技術創新優勢:從前沿的整車設計到功能完備的電器平臺,從數字化網絡化到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智能時代的造車企業不允許用短板,需要的是集成創新。

2020年,中國面臨貿易戰的陰霾和疫情的黑天鵝,走出和化解危機的關鍵在於掌握核心技術。對於汽車企業也一樣,站在技術的制高點,就能形成技術勢能和競爭優勢,構建抵禦外部的護城河和防火牆。在新能源汽車的後智能時代,中國的汽車企業也能實現彎道超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