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作爲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產業領域,近年來政策一直在給予大力支持。目前其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優勢,行業內也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成藥行業規模在2000萬以上的企業就已經超過1500家,還有超過40家中藥企業完成上市,比如同仁堂、雲南白藥、三九藥業等。

行業大洗牌下,中醫藥如何煥發新活力?(圖片來源:製藥網)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着2020版《中國藥典》的實施與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的落地,以及此前《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的陸續出臺,業內普遍認爲,我國中醫藥產業即將面臨一場大洗牌。

如2020年版藥典就對藥材及飲片(植物類)33種禁用農藥不得檢出(低於定量限)的要求。因此在農殘化驗這一項工作上,就會讓很多中藥企業焦頭爛額。而未來隨着藥典的標準要求不斷提高,中藥企業想要在質量和成本的之間找到平衡點,註定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行業大洗牌下,中醫藥產業面臨的挑戰都主要來自於沒有發揮出規模經濟效益,基礎研究滯後、研發投入強度低、創新成果轉化產出少、標準化生產能力亟待提升、市場化程度低等方面。因此,創新將成爲中藥產業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

但從目前現狀來看,中醫藥的創新道阻且長。根據國家藥監部門發佈的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批准上市的中藥分別爲37、27、11、61、2、2個,而同期批准上市的化藥(含生物藥)分別是588、389、486、290、204、492個,六年批准上市化藥(生物藥)數量爲2449個,而同期批准上市的中藥僅爲140個,佔批准總數的5.4%,其中中藥新藥僅有57個,不僅數量佔比極低,而且呈持續遞減趨勢。

在此背景下,如何堅持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改革創新,已經成爲業內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對此,業內分析認爲,從長遠看,互聯網+政策的密集發佈將給中醫藥行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在“互聯網+”背景下,中醫藥人需要從全產業鏈的格局和思維中,尋找各個節點上的機遇。

如中醫藥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佈局醫療終端。由於醫院爲主的醫療終端是主要的藥品銷售市場,開設醫療終端能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如鼓勵中醫師的多點執業、鼓勵社會辦醫等。立足未來,中醫藥企業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充分考慮運用雲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提前佈局。

另外,中醫藥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開拓中醫藥大健康版圖。中醫藥在大健康領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從可行性角度,發展中醫藥大健康食品養生產業和便攜式可穿戴智能健康產品,市場前景巨大。

當然,有行業人士認爲,中藥新藥獲批難度大的根本原因還是中藥質量審批標準落後,根源則是中藥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不明確、可控性差。因此,中醫藥企業在推廣中醫理論文化以及加快標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向上也需繼續發力。

總之,當前中醫藥產業發展已進入關鍵時間節點,年初以來,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受到了更多羣衆的關注、重新認可和支持,在此背景下,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速度正進一步加快。未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指導下,其還將更加規範化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會加速行業大整合,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也將有望站在聚光燈之下,獲得更多的關注與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