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影視劇照)

《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甚至還是位發明家。孔明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算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鞠躬盡瘁,德配其賢,後世對他極爲尊崇,孔明最後高進廟宇,位享武廟十哲之榮。

東漢末年,羣雄逐起,各式各樣的人物如雨後春筍般,從四方各地一下子“竄”了出來,可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這時期,還有一個特別出名的人,那就是司馬懿。司馬懿跟孔明幾乎是同齡人,他還年長孔明兩歲,但是孔明出道早,成名早,粉絲多,專輯也發行得早;而司馬懿最開始一直不被重用,可這老傢伙懂得審時度勢,懂得隱忍,懂得蟄伏,以致到了最後,他的子孫徹底拿下了江山。

(司馬懿影視劇照)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裏,把孔明和司馬懿倆人之間的PK描述的十分出彩,讓讀者看得是津津有味大呼過癮,其實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幾乎沒交過手,而且僅有的“交手記錄”都是加雙引號的,整個過程倆人都表現得過於謹慎,一點兒也不精彩。因爲諸葛亮是以謹慎出了名的,而司馬懿比孔明還謹慎,這倆人何其相像,爲官做人都是深思熟慮十分謹慎的那種類型。而且在正史上,諸葛亮敗給曹真好幾次,曹真一點兒也不像演義裏描述的那般草包,曹真可是孔明北伐當中非常嚴峻的一位對手。

還有,所謂的“空城”、“擺陣”、“上方谷”之類的都沒有正史記載,倒是在演義裏羅本一頓描述、大寫特寫。孔明一生,總共五次北伐,兩次出岐山,而司馬懿一直長期在魏國的東線作戰。歷史記載,司馬懿跟諸葛亮僅僅有過兩次交手記錄。這兩次交手,一次是張郃殯天,另一次怎麼說呢,咱用個詞兒,索性就叫“馬馬虎虎”吧,可以籠統地說:司馬懿是戰平了一次,又負了一次。

而且,讀了三國志,大家都會發現,荊州必失,只是時間問題,孔明入蜀荊州其實是守不住的,而彼時劉備正在異地創業,根基淺薄,衆人不服,沒有強大的後盾來加持,嚴重缺少凝聚力,僅劉封和孟達就可以拒兵不出,而且,劉備入蜀之後最信賴的人不是孔明而是法正。

(孔明先生影視劇照)

司馬懿曾經誇讚孔明,說“真天才也!”,其實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司馬懿說的是諸葛亮紮營駐寨是個天才,而不是別的。

當時,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扎的營:哪裏該擺鍋、哪裏該搭竈、哪裏該放器具、哪裏搭軍帳、哪裏是操練場,這些諸葛亮都佈置的無比精確到位,簡直令人十分驚訝,因此司馬懿看到之後才讚歎道:“真天才也!”

司馬懿比孔明大一歲半接近兩歲,孔明去世時53歲,司馬懿去世時72。而且這倆人的職場PK幾乎一直是“錯開”的狀態。在孔明指畫山河揮斥方遒之時,司馬懿正在潛居抱道,伺機蟄伏。孔明死後司馬懿還活了20年,這20年時間,司馬懿的職場生涯根本就沒有諸葛亮,因此演義誇大虛擬了太多內容,導致觀衆覺得諸葛亮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相反認爲司馬懿自私自利賊心不死,是個謀篡的老奸臣,其實這完全是不客觀的。

(傳說司馬懿鷹視狼顧)

歷史上這倆人,水平應該在伯仲之間,綜合能力也應不分上下,都是絕頂聰明的巨擘級人物,換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倆人在同一個段位。

說到這裏,不妨我們再延伸延伸,做個假如:試想,如果把諸葛亮和司馬懿倆人的位置顛倒過來,孔明活到72歲,司馬懿活到53歲,那歷史會怎麼寫?那“問題”可就來了。

首先司馬懿肯定會是忠心耿耿的四朝元老,大家都知道,至少他活着的時候委實沒篡,那歷史肯定會大寫特寫,把司馬懿塑造成一位四朝元老的頂國柱石,歌頌他的詩詞也會絡繹不絕;而諸葛亮呢?倘若諸葛亮活到72歲,誰能保證他不篡?首先姑且不說諸葛亮篡不篡,諸葛亮底下的那幫權工信臣肯定會催着諸葛亮做選擇,這叫“水漲船高”,這也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誰叫你在哪個位置呢!除非孔明再次選擇一身布衣,躬耕南陽,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且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把蜀國這塊版圖繼續擴大多少,勉強說就算守住了吧,倘若孔明真的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版圖,攻城拔寨,征服了不少地方,到時候會怎麼弄?羣臣會怎麼想?大家肯定會說:“您趕緊當老大吧,小劉不行,還得靠您,等您當了老大,我們這幫人副部級就快到副國級了!” 臣工們想的肯定是升官進爵,屆時衆人會推着孔明不由自主地做選擇,歷史上這樣的現象可謂不勝枚舉。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一切僅僅是假如而已,或許我們把孔明先生想得也太“俗”了。

(諸葛亮影視劇照)

但是,翻看歷史,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諸葛亮死後,羣臣催着劉禪讓他給孔明封侯建廟,最開始劉禪非常反感,拖了很久,羣臣不斷在催,最後迫於衆嘴之壓,劉禪給孔明封了個“武鄉侯”,武鄉侯三個字,不用我過多解釋,大家都能明白啥意思,說明歷史上的諸葛亮對阿斗絕對造成過“壓力”和“威脅”,不然劉禪肯定不是這般表現,至少劉禪肯定是不太喜歡諸葛亮的,但孔明幫他打理國家大事,他倒也省去了不少麻煩,因此阿斗是個聰明人,絕非演義裏說的那麼木訥,而正史中張飛的倆閨女都嫁給了劉禪,人家纔是關係很近的親家。

同時,陳壽在《三國志》裏面這麼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段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大才無疑,同時也說明諸葛亮是一位極其出色的政治家,具備十分出衆的治國才幹。

(諸葛亮影視劇照)

而劉備去世之後,孔明不斷用兵,被後世批評有窮兵黷武之嫌,《三國志》有段話是這樣的:“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還有這樣的評價:“治戎爲長,奇謀爲短!”,說明諸葛亮在搞內政方面委實極其出色,而在運兵奇謀方面比較欠缺。

三國裏面,內政能力最強的人是荀彧和張昭,正史裏沒有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正史裏是內事外事不決都問張昭,而且荀彧此人大家都比較忽略,其實他的內政能力非常出色,他跟周瑜一樣都以漢臣自居,不像魯肅,魯肅就覺得他是孫權的人,什麼漢不漢的,大勢已去,他一心只向着江東孫氏。但是荀彧和周瑜到死都以漢臣自居,這倆人委實是忠心耿耿,而且周瑜相貌英俊、風神雅量、心胸寬廣,根本不是演義裏寫的那般小肚雞腸,正史裏,周瑜極會用兵,他幾乎沒有輸過。周瑜的內政能力興許比不上孔明,但其軍事能力絕對在諸葛亮之上。

(仲達影視劇照)

總之,諸葛亮肯定不是演義裏描述的那般誇張,神機妙算,能呼風喚雨,奪天地之造化,這肯定是羅本無限發揮了。但諸葛亮肯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甚至有的學者說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看似修飾完美了諸葛亮,其實相反貶低了諸葛亮。正史裏孔明根本沒有“火燒博望坡、空城計、草船借箭、聯吳抗曹、錦囊妙計”等這些案例,博望坡是劉備燒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而且,劉備並非演義裏寫的那麼依賴諸葛亮,倆人前期是魚水關係,但是入蜀之後,劉備最器重法正。

因此,對一個人的認識,要辯證唯物主義,更要一分爲二地看,不能一味的神話。試想:世界上哪會有完人?那會有神人?如若真有,還要百萬雄兵幹什麼,他直接呼風喚雨點兵撥將把天下統一了不就得了,還讓大家跟着去湊什麼熱鬧,怎麼可能?沒有可能!

(劉皇叔影視劇照)

至於司馬懿,人們受“劉漢正統”的影響,再加上司馬懿的子孫最終拿下了天下,因此這位老先生最終被冠上了“竊國”的頭銜,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用了非常不好聽的“自私自利、狡詐、陰暗、促狹”等標籤,這完全是不客觀的,司馬懿的子孫能夠得到天下,也是歷史的必然,讀過《三國志》的朋友們都知道,司馬氏前線接二連三的出現叛將,而且是統兵的大將重將,蜀國和吳國錯失了那麼好的三次大機會,實在是可惜,在那樣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司馬氏最終還是把天下給拿下了,你能怪誰? 因此,總結爲一句話:一開始,蜀國就沒有贏的希望,吳國就沒有贏的慾望。

毋管怎麼說,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人臣中的極致,此二人的能力我認爲在伯仲之間,按“修成正果”講,那肯定是司馬懿,天下都熬到司馬氏手中了;若論後世影響力以及名聲,諸葛亮肯定遠超司馬懿幾條街,諸葛亮可是武廟十哲之一,不但是中國人心中的神,更是亞洲人心中的大智囊。尤其在日本和韓國,提起諸葛亮,那簡直是點頭如搗蒜,諸葛亮在日韓人的心中,位置極高。

而司馬懿就沒有孔明這般幸運了,更糟糕的是在京劇舞臺上還成了個大花臉,這找誰說理去?人這一生,生前不知死後事,司馬懿啊司馬懿!不怪別的,就怪你跟唐玄宗一樣、活得太久了......

(注: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與本文作者聯繫,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