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裏面,開篇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橋段“孟德獻刀”,就是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刺殺董卓,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刺殺董卓的事件,但主角卻不是曹操,也同王允沒有任何關係。

據《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和袁紹召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結果董卓還沒到,何進就被殺了,十常侍劫持少帝逃走,而董卓迎少帝於北芒,然後帶着皇帝返回洛陽。

接着,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從此大權在握。爲了穩定權利收攏人心,董卓準備啓用一批人才,其中就有曹操和袁紹,但是曹操和袁紹不願與他同流合污,紛紛逃歸鄉里。

《曹操傳》說:卓表太祖爲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曹操在歷史上從未與董卓合作過,不過董卓應該是欣賞曹操的,他把曹操從典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提拔爲驍騎校尉,還要與他計議大事。

曹操、袁紹本就是權力擁有者,董卓的入京對他們來說是一大威脅,兩人認爲董卓必不能長久,所以曹操辭官而去,壓根就沒有與董卓見面的相關痕跡,更不用說刺殺國賊的壯舉,而袁紹則是跟董卓鬧了彆扭之後橫刀長揖而去《袁紹傳》。

看完史實,我們再回頭看看《三國演義》裏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當時董卓弄權,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商議,商議過程中就開始哭泣,此時曹操撫掌大笑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

王允問他不思報國爲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別事,笑衆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於是拿了王允的“七寶刀”來見董卓。

寒暄了幾句後,董卓臉向裏倒身而臥,曹操心想“此賊合死”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爲?”

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隨即藉口試馬就跑了。

這個故事很精彩,拍成電視劇,情節也煞是好看,但是這個故事卻並不是史實而是完全虛構出來的。

首先,曹操確實幹過刺殺人的事,但他刺殺的是張讓。

而刺殺董卓也確有其事,但刺客並非是曹操,也與司徒王允無關,而是一個名叫伍孚的人。

關於伍孚刺殺董卓這件事在《三國志》和《後漢書》裏都有記載。 伍孚字德瑜,時任越騎校尉,由於董卓專權,殘害忠良,伍孚決心刺殺他。

《三國志》對伍孚刺殺董卓有詳細的描述:孚着小鎧,於朝服裏挾佩刀見卓,欲伺便刺殺之。語闋辭去,卓送至閤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

《後漢書》中記載:越騎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兇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懷佩刀以見卓。孚語畢辭去,卓起送至閣,以手撫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羅貫中正是運用了“移花接木”之術,把這一史實嫁接到了曹操和王允身上,從而引出了“美人計”、“連環計”。

羅貫中此舉可謂是洗白了曹操,這個故事把曹操當成了英雄來塑造,表現了曹操的豪氣與膽識。

新三國裏,還是以《三國演義》爲基礎,又增拍了幾個細節。

1、開篇,王允請衆官員赴他的壽宴,卻沒讓小黃門通知曹操。這是因爲曹操乃宦官之後,而且還屈身事董卓,沒想到曹操毫不顧忌,在公衆大喊出聲:國賊董卓!

喊得漂亮,喊出一身男子氣概!

2、之後曹操不請自到,可惜,滿坐大丈夫,盡做女兒態。曹操大笑,王允佯裝大怒,命人將曹操叉出門外,卻又命心腹在門外對曹操致歉,並在密室與曹操相商。這裏的改編的是之前伍孚刺殺失敗是因爲董卓身穿寶甲,曹操欲借王允府中寶刀再次刺殺。

3、後來呂布屠戮曹操家人的情節,據高導說是此處殺的都是曹操的奴僕,這一段,感覺單純是高導爲了湊時長用的。

不過楓葉山人認爲,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新三國》中關於行刺董卓的改編,在邏輯上還是能站得住的,一代梟雄,當有此勇氣,行此大丈夫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