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着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爲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

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爲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區分繪畫藝術的歷史大背景

顧名思義,文人畫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畫。在世界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繪畫藝術的區分,多以繪畫技巧,或者繪畫題材的不同來區分,比如發端於西方的素描,油畫;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等。

以創作主體作爲繪畫藝術的區分,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獨創。這一方面是由於古代中國文人獨特的地位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儒家文化的發展推動的。

由於農耕文明對於經驗的重視,中華文化從萌生階段,就對於掌握着文字知識的文人非常推崇,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僅見的。由於對於文字知識的崇拜,使得文人階層很早就成爲了中國古代統治階層的一部分。

這又使得中國文人普遍具有參與治國的政治理想,其後隨着漢朝董仲舒等儒家文人推動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文化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他們所宣揚和追求的“文以載道”的思想,也就成爲中國古代文藝史上的主流。

董仲舒

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先賢荀子,就已經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荀子》之中記載: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

也就是說,在儒家文化的主張下,文藝作品不僅僅具有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務白其志”,即通過文藝作品表現作者的思想和情懷。

在這種理論支撐之下,區別於以創作題材劃分繪畫類型,而以創作主體的文人劃分繪畫藝術,實質上是以儒家文化爲代表的傳統文人對於“文以載道”思想的繼承與重生。

另一方面,宋代獨特的歷史背景,又爲這種思想提供了需求。宋朝從盛唐文化的廢墟之上,歷經了五代十國的戰亂,重新開啓了繼承和建構中華文化的歷史。當此之時,已經淪爲宮廷御用欣賞的繪畫藝術,就不能夠滿足宋代文人對於繪畫藝術欣賞的需求。

直白一點說,宋初流行的宮廷畫師等創作主體,創作的繪畫藝術,在文人眼中,就失去了“文以載道”的追求,只淪爲一種精巧的工藝。這顯然不符合儒家宣揚的以藝術作品來體現文人家國情懷,理想追求的的需要。

因此,宋代文人畫的發展與繁榮,根源上是以儒家文化爲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文以載道”思想的發展和繼承。從現實背景來看,是當時以宮廷畫爲代表的繪畫形式不能夠滿足士大夫階層對於藝術創作與欣賞的需求,從而主動革新繪畫藝術創作的實踐。

宋代文人畫 “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突出特點,滿足了掌握着文化發展方向的文人們的欣賞需求,使其逐漸成爲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主流

任何一種藝術流派和風格的發展,必須要具備自己獨有的特點,如此才能在歷史的潮流之中保持本色,不至被淹沒。文人畫從概念萌生到宋朝的成熟,其後又經歷過元明清時代的繼續發展,不僅流傳了下來,而且還逐漸成爲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主流,那麼其核心的特點是什麼呢?

從西方繪畫藝術的區分來看,不管是素描,還是油畫,其核心的特點是客觀的創作手法和原料。從從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區分來看,其核心特點是創作題材的不同。

以山水畫爲例,之所以能夠在繪畫歷史上經久流傳並獨具特色,其根源是作爲繪畫題材的山水,是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探索和嚮往。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隨之發生改變,但不變的是人。只要人作爲一種高級動物,對於大自然的探索和好奇沒有消失,山水畫的存在價值就不會消失,這是其能夠在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經久流傳的核心要素。

那麼以創作主體作爲區分的“文人畫”,其核心特點是什麼呢?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之中的記載,可以概括中國古代文人畫的特點:

“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

這其中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八個字,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在藝術上的核心特點,也是其之所以能夠成爲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主流的決定要素。

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用現代話說,就是畫之前,創作者心中必須有自己要表達什麼意義的概念,繪畫完成後,這種創作者的情懷和思想依然存留在畫中,欣賞者能夠從繪畫作品中,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

不提這種繪畫藝術理論的優勢與窠臼,單從其能夠在中國古代繪畫歷史上發展成爲主流的原因來看,不難看出,這種繪畫理論,其實是從根源是符合了儒家文化主導下的傳統文化對於藝術作品的要求。

綜上,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核心特點,在與其所追求的“畫外之意”,即畫作不僅僅是畫作,更是創作者的思想的體現,是傳統的“字如其人”概念在繪畫藝術上的表現。因爲古代繪畫創作的主體和欣賞者,都是文人士大夫,這種能夠滿足他們欣賞需求的藝術潮流,逐漸成爲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主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文人畫之所以在宋代得以形成和發展,是宋代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承上啓下的歷史地位決定的,同時也受到當時理學興起的影響

前文說過,“文以載道”的思想,發源於先秦,貫穿中國古代的歷史,那麼爲什麼文人畫的發展和徹底成型,不再盛唐,也不再更之後的明清,而偏偏在宋代呢?

這首先是由宋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特殊的地位決定的。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史來看,其萌生自然是在先秦,甚至更早的商周等遠古時代,其後經過先秦諸子百家的發展和,逐漸形成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體系的獨有文化,而唐宋時期,則是其繁榮爆發時期。

其中宋朝承接漢唐,後啓明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上,處於一個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繪畫藝術的發展,也不外如是。

宋代以前,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更多的是爲了滿足貴族階層的欣賞需求,以宮廷畫爲其代表。其突出的特點是,繪畫創作只服務於以皇權爲代表的少數階層,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概念。

到了宋代,隨着“與士大夫共天下”概念的提出,文人階層地位無限拔高,幾乎等同於其他王朝的皇族,繪畫藝術的服務對象自然也就蔓延到了文人士大夫階層。

但不同於王公貴族的是,掌握着文化發展方向的文人士大夫們,對於藝術作品之中“美”的概念理解,是趨向於創作者內心的情感與追求,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花團錦簇或者工筆嚴謹。在此基礎之上,繪畫藝術發展處新的外延,其實是爲了滿足新的“讀者”的需要。

另一方面,宋代理學的興盛,也是文人畫之所以在宋代發展和成型的原因之一。

《朱子·語類》之中記載:

“致知、格物,是窮此理;誠意、正心、修身,是體此理;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推此理……自格物至修身,自淺以及深;自齊家至平天下,自內以及外。”

理學的興盛和流行,給文人士大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格物窮理”,反映到繪畫藝術上,文人創作者想要通過繪畫藝術來格物窮理。那麼工筆嚴謹,意義明確的宮廷畫,就不能夠滿足於他們格物窮理的需要。

要“窮理”,首先就得有很多留白可供不同的人去研究,而講究“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文人畫,很好的契合了這一點。

所以說,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一是由於宋代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承上啓下的歷史地位決定的,也深受到當時理學的影響。

結語

綜上,中國古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作爲繪畫藝術類別的區分標誌,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而文人畫能夠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源,實際上是傳統文化之中對於藝術作品的創作,“文以載道”思想的要求所致。

同時,宋代以後,繪畫藝術的欣賞者逐漸從王公貴族擴展到文人士大夫階層,文人的欣賞需求,直接導致了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文人畫的發展和形成,其實體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作爲精英階層的士大夫們“文以載道”,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表達是爲了接受,文人畫之中強調的畫外之意的表達,其實是爲了讓欣賞者接受士大夫們的理想與追求。

單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講,“文以載道”這種思想似乎有些功利,但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上來講,正是這種藝術的理論的普及,才造就了具有着深厚的家國情懷的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文心雕龍》

《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