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只要天氣晴好,人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對老人:老先生用輪椅推着癱瘓的老伴在小區便道上漫步,享受陽光的恩賜與和風的愛撫。走累了,老先生就坐下和老伴兒嘮嘮家常,說是嘮,其實是老先生自己說,因爲輪椅上的老伴已經失去了語言功能。老先生對老伴兒常說的一句話是,“你要好好活着,你活着,咱們就有一個完整的家,孩子們回家就能叫聲媽。”

老先生叫杜風敏,今年81歲,老伴兒李秀珍和他同歲。而鮮爲人知的是,杜風敏也是一位病人,他曾罹患胃癌。老兩口這樣相濡以沫的場景已經持續了19年。

重陽節,讓我們把愛和祝福送給這對老人。

家庭突遭變故

60年前,杜風敏與李秀珍是張家口農業專科學校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兩人又成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同事。20年前,老兩口先後退休,原計劃退休後的美好生活即將開啓。

但,天有不測風雲。

2001年,李秀珍突患腦梗。住院兩個多月,杜風敏日夜守在病牀前。兩個女兒和老家的親戚輪流到醫院照顧,勸他回家休息會兒,杜風敏總不放心離開,在他眼裏,生病的老伴兒只有自己最懂。女兒們來醫院了,他就抽空兒跑到醫生那兒請教護理知識,光護理筆記就記了厚厚一大本。

出院後的腦梗病人後期康復很重要,爲讓老伴兒儘快康復,杜風敏跑到書店買來《現代中醫康復學》《西醫內科護理學》《臨牀營養學》等書籍,邊學邊用。在他的細心照料下,老伴兒的身體恢復得一天比一天好,只是右半身肢體運動及語言表達能力稍差。

照顧一個偏癱病人幾個月還行,長年這樣照顧下去,對一個60多歲的老人來說身體肯定喫不消。幾年下來,杜風敏的身體日漸消瘦,後來又出現了乏力腹痛等症狀,2005年,他被醫院確診爲胃癌中晚期。

這個家再一次被命運痛擊!

“我不能死,我死了老伴兒怎麼辦,那不給孩子增加了拖累。”手術醒來後,杜風敏說的第一句話讓周圍的人動容。醫生激勵他,癌症病人想活着也不難,除了配合醫生的正常治療外,病人頑強的意志和愉悅的心情也很重要。杜風敏將醫生的話深深記在心裏。

家裏有了兩個病人,女兒把老家的親戚叫來幫忙。杜風敏一個療程的化療結束後,結合醫生的建議,他改用中藥治療。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有關癌症治療的資料,並每天到公園抗癌樂園鍛鍊、交流抗癌心得。靠着科學的治療和戰勝疾病的強大意志,兩年後,杜風敏的癌症奇蹟般康復了。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2008年,就在杜風敏的癌症基本康復後,老伴兒腦梗再次復發。這次比上次嚴重得多,治療後,老伴兒命保住了,但留下的後遺症是重症偏癱,只能長期臥牀,而且語言功能徹底喪失。

是你流淌着愛

清晨,窗外的鳥叫聲準時喚醒了老兩口。“秀珍,起牀了”,隨着一聲深情的呼喚,杜風敏開啓了他每天的“一二二五五”工作流程——這是他多年照顧老伴兒總結的成功經驗。

杜風敏兌好溫水,試試水溫,用毛巾給老伴兒擦洗一遍全身,這是他工作流程的“一”。然後給老伴兒洗好臉梳好頭,按摩伸展四肢十分鐘。做這些事情時,杜風敏總會和老伴兒說會兒話,都是些“昨晚睡得怎樣”“外面天氣如何”“今天早餐喫什麼”之類的溫馨家常。杜風敏堅信,儘管老伴兒智力受損,但她終會感知到這份濃濃的愛意。

這天的天氣很好。喫完早飯休息一會兒,上午八點半,杜風敏把老伴兒抱到輪椅上到戶外運動,上下午共兩次,每次運動兩小時,這是他工作流程的“二二”。老伴兒左手能動,杜風敏像教小孩一樣教她左手轉動輪椅做轉圈運動。兩小時運動下來,老伴兒身上都會微微出汗。杜風敏看過《現代中醫康復學》,知道戶外活動的好處——長年臥牀的偏癱病人一定要曬太陽,這樣能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同時適度的活動對偏癱恢復也有很大幫助。

重症偏癱病人活動量很小,營養醫生說要少喫多餐,每天五頓飯爲宜,而且餐餐都要是流食。每天準備五頓有營養的病號飯也是項大工程,這是杜風敏工作流程的第一個“五”。杜風敏研究過病人營養食譜,結合老伴兒口味,制定出一日三餐。飯做好後,用料理機打成糊,然後把牀頭搖起,一勺勺地給老伴兒喂下去。每天上午10點左右是水果餐,杜風敏會準備三種水果,打成果汁。下午5點左右是牛奶餐,杜風敏會準備一杯酸奶。五頓流食,都要一勺勺地喂下,這一勺勺飯裏流淌的都是杜風敏對老伴兒深沉的愛。

大小便是重症偏癱病人的一個難題。杜風敏請來了醫院康復科醫生,醫生教他給老伴兒下尿管和深部灌腸清宿便,灌腸要用中性肥皂水和清水,每五天進行一次,這是杜風敏工作流程的第二個“五”。學會了下尿管和灌腸,老兩口的生活質量都有了提高。有了杜風敏的精心照顧,老伴兒2008年臥牀以來,從沒生過一個褥瘡,腦梗從未再復發,康復醫生聽說後都爲杜風敏的愛心和耐心點贊。

幸福來敲門

天佑好人。照顧老伴兒的同時,杜風敏的身體也越來越好。“這得感謝你媽,每天照顧她,推着她到小區裏散步,對我來說都是鍛鍊。照顧病人鍛鍊身體一舉兩得,何樂不爲?”每當女兒提出找人來護理時,杜風敏總是這樣豁達地說。

古語裏有句負能量的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曾有鄰居問過杜風敏,“你照顧一個臥牀的病人十幾年,就沒有不耐煩想放棄的時候?”杜風敏說他從未有過,“我總想起老伴的好,想她曾經爲家庭的付出。我年輕的時候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家裏的事情都交給了我的老伴兒。老伴兒還自封‘兩管幹部’——管家管孩子,有了她的默默付出,兩個女兒都很成才,老家的父母很幸福,我在單位工作也很順利。”一想起老伴兒的這些好,杜風敏就說照顧她理所應當,怎麼會有不耐煩呢?

家庭有了愛與付出,幸福就會來敲門。“秀珍,咱倆的退休金又漲了”“秀珍,咱女兒評上高職了,女婿晉升加薪了”“兩個外孫子都考上名牌大學了。”每次“彙報”起這些幸福家事,老伴兒黯淡的眼神裏總會放出亮光,嘴角上泛起笑意,她感受到了家庭的幸福。

從年輕時校園裏“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海誓山盟,到如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白頭相守,這對老人的愛就像經年的美酒,歷久彌香。愛會傳承,杜風敏的付出女兒都記在心裏。重陽節快到了,敬老的日子裏,女兒在日記裏寫下了獻給父母的祝福,“我的父親,總是默默爲家裏的每一個人奉獻出他的一切,家的脊樑,愛的港灣。父親的愛是崇高的愛,只是給予,不求索取。感謝父母,他們教給了我怎樣用心去愛自己的親人。父愛是座山,母愛像條河,山擁抱着河,河滋潤着山。願他們繼續‘幸福着你的幸福’,相伴走過餘生。”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培培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