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蒙元嗜酒習俗的見證,它是元代制瓷業大發展的象徵;它的造型迥異於前代同類作品,在元代,它還出現了青花、釉裏紅和卵白釉的新品類;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潛心琢磨,得以獨創出世所罕見的品種;同時,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它,就是元代高足杯。特別是青花高足杯最爲稀少與珍貴。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黑陶高足杯是目前已知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高足杯,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高足杯就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古時隨着釀酒技術的進步和飲酒之風的日漸盛行,酒器也隨之得到不斷地改進,經過歷朝歷代的積澱,衍生出名目繁多的杯類酒器,高足杯也是其中之一。高足杯材質不一,不僅有陶器,還有青銅、金銀、漆器、玉等質地,不同材質的高足杯在考古發掘中屢有發現。對這種上部爲杯或碗形,下部爲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衝《三楚新錄》纔出現“高足碗”的名稱。

高度11.2釐米,直徑12.7釐米,底座4.2釐米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銅酒器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就有高足杯;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盛行,漆制高足杯頻頻出現;秦漢時期,玉質高足杯風靡一時。進入南北朝以後,青瓷燒製的杯類產品大量湧現,及至隋唐宋金時期,都有高足杯出現的痕跡;元代,高足杯極爲盛行,與前代相比,造型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明清兩代,高足杯器型繼承了元代的器型,如元代一樣,明清時期,高足杯也十分流行。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時也帶來了以高足杯作爲酒具的器用習慣,這種用五指抓握的豪邁飲酒方式與宋人斯文的飲酒方式截然不同。同時,草原文化的審美趨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現了許多新面貌,從品種到紋飾、器型,無不與宋代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與前代瓷質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杯身敦厚似碗狀,長柄小圈足的造型的高足杯給他們帶來了生活方式上極大的便利,修長的把柄便於他們繫於腰間或掛在馬背,高足杯遂也被稱爲“馬上杯”。同時,在釉色上,如元代的景德鎮窯在陶瓷品種上創新了卵白、青花、釉裏紅、銅紅、鈷藍釉瓷,開啓了中國陶瓷史上彩瓷主導的新風尚。景德鎮窯不僅成功地燒製了青花、釉裏紅高溫釉下彩瓷高足杯,還獨創出精美絕倫的高足轉杯。所以,也有不少人認爲元代高足杯是元代的一種創新器型。

高度11.2釐米,直徑12.7釐米,底座4.2釐米

此元青花龍紋高足杯高度11.2釐米,直徑12.7釐米,底座4.2釐米。撇口,足底無釉,砂底,見火石紅,造型拙樸靜雅。全身施白釉,釉面潤薄,色澤古雅自然。青花紋飾,杯心繪折枝菊紋,內壁模印紋飾,內口沿飾忍冬紋;外壁一條游龍穿行於雲間,龍年舒展修長,矯健有力,線條靈動飄逸,具有元青花風韻。杯身開有大開片,更是古意盎然。

元代爲青花瓷器盛極之時,一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元青花多用於出口,及元末戰亂不斷,故存世品甚少。此高足杯作爲元青花之典範,當值珍藏。元代青花龍紋高足杯存世量非常罕見,特別是保存完好的高足杯在拍賣會場上拍出高價,甚至天價。明代精品高足杯,2010年以前的行情爲一件大多在幾百萬元的價格成交,而2010年以後,一件明代精品高足杯,動輒數千萬元的高價,甚至億元的高價也出現過。如2012年4月4日,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件玫茵堂珍藏的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龍”圖高足杯就以1.12億港元的高價成交。

高度11.2釐米,直徑12.7釐米,底座4.2釐米

拍品撇口,弧腹,高足,外撇,內中空。通體施白釉,釉色光潤,白中泛青,上以青花爲飾。因用進口青料,高鐵低錳,青花髮色深沉而富有層次,極具時代特徵。杯心繪折枝菊紋,裏壁模印凸雲龍紋,裏口飾一圈忍冬紋;外壁飾雲龍趕珠紋。所繪龍紋小頭,細頸,四足露骨有力,發毛散亂,身姿矯健有力,剛勁勇猛,野而不馴,爲元代龍紋典型特徵。其繪畫手法嫺熟,線條流暢,展現宮廷匠師的不凡功力。整器造型纖秀,胎質細潤,白釉乳濁,青花沉着穩健,青翠深穆,古樸昂然,從其胎、釉、使用青料及紋飾來看,有元代典型裝飾風格,爲元代青花的典型作品。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爲碗形,下有高柄,盛行於元代。至於這種器型創制於哪個朝代,說法不一。元代青花高足杯,主要有三種形制。一類是敞口,曲腹,杯身呈碗形,足上多見凸棱一道,亦有竹節形。另一類是杯呈斗笠形,下承高足。第三類,即如拍品這般,撇口,弧腹,杯身近底處較豐滿的類型。這類撇口弧腹形制的青花高足杯,凡外壁繪龍紋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