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開始,不到兩三年的功夫,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道情、線腔等原本以皮影戲和木偶戲形式演出的地方小戲,相繼搬上大戲舞臺,百花爭豔,氣象萬千。而阿宮腔好似一株清新淡雅柔和的玉蘭花,沁人心脾,引人注目。

1960年3月到4月,全省新搬上舞臺劇種會演在西安舉行。由王玉珊根據川劇和越劇的《情探》移植改編的阿宮腔《王魁負義》,脫穎而出,轟動劇壇。全劇從王魁倒臥雪地始,伴讀、送行、修書、拆信、打神,至活捉結束。亮點迭出,贏得掌聲陣陣:劉寶琴“驚耗”的那段舒緩柔和的唱腔得了通堂好;李珍珠“打神告廟”的水袖更絕;趙雲俠“活捉”吹灰“變臉”、柏富榮“判官耍牙”讓觀衆驚訝推崇……阿宮腔《王魁負義》火了,各種評論文章見諸報端。

1960年冬天開始,阿宮腔開始巡演,臨汾、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所到之處,不僅戲迷愛看,當地的文藝界人士也很喜歡。蒲劇名旦王秀蘭、晉劇名家花豔君都要學《打神告廟》呢。至今晉劇舞臺上上演的《打神告廟》,劇本臺詞和路數與阿宮腔如出一轍。

“本來是想把西北五省都演一遍,可那個時候太困難了,實在沒喫的了,我們就喫那個提取了糖分後的甜蘿蔔渣”,當年在劇中扮演丫鬟小菊和王魁的馮碧茹和趙雲霞,對當時的火爆場面記憶猶新,同時讓他們這代人刻骨銘心的還有——飢餓。

劇團結束巡演,於1961年3月10日回到陝西。接着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積極爲阿宮腔晉京演出精心準備,並於9月9日赴京。無論是在國務院禮堂爲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還是在長安大戲院對外公演,阿宮腔《王魁負義》總能贏得好評。

“這次是富平阿宮腔和大荔碗碗腔組團進京,首場演出就是《王魁負義》和碗碗腔《重臺》。在長安大戲院演出,謝幕謝了七八次,曹禺先生還和我們合了影。”馮碧茹回憶說。此後,演出團赴濟南、淄博、青島等地演出,《王魁負義》是必演劇目。

馮碧茹《王魁負義》選段

編輯/劉軍 審覈/妍薇

收藏

“本來是想把西北五省都演一遍,可那個時候太困難了,實在沒喫的了,我們就喫那個提取了糖分後的甜蘿蔔渣”,當年在劇中扮演丫鬟小菊和王魁的馮碧茹和趙雲霞,對當時的火爆場面記憶猶新,同時讓他們這代人刻骨銘心的還有——飢餓。

劇團結束巡演,於1961年3月10日回到陝西。接着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積極爲阿宮腔晉京演出精心準備,並於9月9日赴京。無論是在國務院禮堂爲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還是在長安大戲院對外公演,阿宮腔《王魁負義》總能贏得好評。

“這次是富平阿宮腔和大荔碗碗腔組團進京,首場演出就是《王魁負義》和碗碗腔《重臺》。在長安大戲院演出,謝幕謝了七八次,曹禺先生還和我們合了影。”馮碧茹回憶說。此後,演出團赴濟南、淄博、青島等地演出,《王魁負義》是必演劇目。

馮碧茹《王魁負義》選段

編輯/劉軍 審覈/妍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