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是建議大家,如果想買房,尤其是不炒房的人,在聽專家們的話時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萬萬不可盲目輕信任何人的話,尤其是所謂的大佬們。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不是聽他的原話的表面意思。說白了,大佬們就喜歡兜圈子繞彎子,說得你雲裏霧裏,感覺很對,可到了你身上咋就不管用了呢?另外你必須明白,他們成功了,說什麼都是“對的”,條件不一樣、環境更不相同,沒有可複製性。

尤其是在買房上,更是如此。馮侖馬雲等大佬說彆着急買房,他能理解你當前的難處嗎?樊綱讓你用掉家裏6個錢包也要買房,管清友讓你抓緊時間買,越覺得貴越要多買兩套,他能爲你出錢嗎?

他們的話你該聽什麼不該聽什麼,相信你自己都應該有數。沒有人能代替你,更沒有人能完全站在你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所以,我想說的是,買不買房,是你自己決定的,況且一些所謂專家的經驗總結是10年積累的,到現在還是否適用?

尤其是現在房地產處在一個巨大的變革期,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在影響着一切的改變,包括調控包括房價包括房地產週期性趨勢,以及人們的住房觀念和開發商們的思維邏輯。

越是在這樣的大變革時代,越是容易出各種各樣的段子,這是思想者的世界,幾乎人人都可以說,你不會說還不會學別人說嘛?要不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僅三個字“活下去”就讓大家解讀得五花八門。

這句話出自萬科鬱亮之口。那大概是2018年,鬱亮就率先喊出“活下去”的口號,一時引起行業的熱議,有人說他這是演戲他是戲精,有人說他說出了房地產的現實及未來。

可是從鬱亮的話中,你會發現,既讓他感受到了房地產行業的時代變遷,同時他又會說其實房地產沒那麼差。這種感覺會不會很矛盾呢?或許是矛盾,而我想說,越矛盾才越真實,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對於媒體各種報道,比如“萬科鬱亮非常不看好這個行業,房地產沒有機會了”,鬱亮會非常委屈地去解釋,“其實我根本沒說過,萬科未來還是準備在房地產一根筋地發展下去。”

或許有人覺得鬱亮這個人不真誠,明明自己說出了“活下去”,卻又不想承認自己對市場的客觀認知。其實站在萬科的角度,鬱亮的話我倒有幾分可以理解。

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產在變,過去開發商靠拿地蓋房賣房的傳統模式肯定行不通了,唯有調整思路,突破困局,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而萬科正處在這樣一個風口上。

多少品牌大房企都在爲未來擔憂,房地產拐點已經來臨,而且比預想的還要快。也就是說,只有萬科自身感受到壓力,才能真正體會到行業的變革。大房企如此,遑論中小房企?

實話實說,雖然萬科業績沒有那麼差,但也沒有那麼好,越是這樣尷尬的地位越是焦慮。如何活得更長,這話背後更是淒涼,說白了就是保命。對萬科而言,這些年來,曾經的一哥地位岌岌可危,越是上面越是高處不勝寒,所以他的壓力要比普通房企高得多。今年3月17日晚間,萬科正式公佈2019年業績報告,15%的增速,卻讓市場傻眼了……縱向來看,這是萬科自2014年以來利潤增速最低的一年。

他的保命跟普通房企的保命又不一樣,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我倒認爲鬱亮站在了一個行業的高度,審視着時代的變革,居安思危、窮則思變,都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思想真諦。

10月17日,鬱亮表示,在房地產業的“白銀時代”,土地紅利、金融紅利都在消失,管理紅利興起,行業將回歸成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普通行業,“就像製造業一樣”。在這一階段,企業將不再依靠槓桿,而是靠全面競爭能力獲取競爭優勢。

看到了吧,我說完這些你或許就能明白“活下去”的真正內涵了,還真不是表面你所能看到的意思。活下去意味着時代在變,過去的邏輯也在更新,如果不求變就一定面臨着活不下去的處境。但這不意味着房地產行業不行了,更不是說房地產沒有機會了。

其實房地產的機會還有很多,買方市場來了,存量時代來了,只是過去那一套不行了,所以萬科鬱亮認識到了這種緊迫感,至於能不能在後房地產時代脫穎而出或者說活得更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至少他有了這種危機感有了這樣的強烈意識。

再說白一點吧,鬱亮的話也是分不同場合會表達不同的意思。比如你說他是戲精,其實可能大概就是說哭窮,這是說給誰聽的?一目瞭然,是希望政策不要給太大的壓力。同時對內部也是一個鞭策。如果對購房者,肯定就不是這樣說了,肯定還要給大家以希望。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大佬們的話你都可以聽聽,然後加以思考,你不難發現,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套路。

這些年,李嘉誠“賣賣賣”的行爲讓我們有點模糊,一方面意味着房地產大勢已去,從投資角度,顯然不再適合重度加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這位精明的商人的止損邏輯更加明顯。不僅僅是李嘉誠,包括潘石屹同樣如此。拋售不代表完全放棄房地產,他們都說過此類的話。

你還記得李嘉誠“今明兩年要賣房”這句話嗎?當時說這話時是2017年,但他同時稱,並不會放棄地產業務。李嘉誠曾說,“我做生意的原則,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有風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潘石屹還表示很看好京滬的資產,他認爲,下一步錢可能不值錢,物業會很值錢,他說,要在一線城市最繁華地方拿地,有地拿地,沒地把銀行的貸款還一還。

鬱亮解釋也是這麼認爲的,也不會賺最後一個銅板,行業其實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雖然萬科沒有改變關於“白銀時代”的看法,但行業確實已經從土地紅利、金融紅利時代過渡到管理紅利時代。購房者需求沒有被滿足,未來房企勝在質量,而非數量。

不可否認,鬱亮是優先於這個行業覺醒的,認識到了房地產的大變革,但是能不能在後期管理紅利時代繼續當好大哥,我不敢說,但至少他思考得比較多。大佬們的話沒幾個字,但是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因爲他們太會“見風使舵”,不同場合強調不同的意思,可細想想,市場不就是這樣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