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藥是貫穿於藥物與方劑之間的橋樑,是中藥複方的基礎,臨牀應用時,應把握病機,熟知藥性,纔可得心應手。筆者有幸跟師,現將李明山治療胃病常用藥對舉例如下。

1、合歡皮、夜交藤

合歡皮味甘性平,歸心、肝經,有解鬱安神、安和五臟之功。夜交藤味甘性平,歸心、肝經,有養心安神之效。二藥配伍可使心志歡愉,五臟安和,補陰血而安神志,故治療肝氣犯胃型脾胃病,效果更爲明顯。

2、藿香、佩蘭

藿香味辛性溫,氣味芳香,有化溼、解暑、止嘔。佩蘭味辛性平,有解暑、化溼、和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溫煦而不偏燥熱,既能散表邪,又能祛暑溼;佩蘭氣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溼濁而定痛。二者合用能芳香化濁、清熱去暑、和胃止嘔、醒脾開胃、增食益彰。此二藥煎煮時宜後下。

3、白芍、甘草

白芍既能平肝緩急,解痙止痛,又可養血柔肝、斂陰益脾。甘草補脾緩急。二藥合用開創了酸甘化陰之先河。配伍應用時,偏寒者用白芍、炙甘草,偏熱者用赤芍、生甘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甘草湯有解痙止痛的作用,即使對深在內臟的平滑肌,也有解除其痙攣而止痛的作用。

4、茯苓、炒薏苡仁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有滲溼利水,健脾止瀉功效。炒薏苡仁味甘淡,微寒,有健脾除溼,止瀉的功效。若既要健脾,又要清熱滲溼,可生、熟苡仁並用。兩藥配合,滲溼健脾,藥性緩和,是平補利溼常用之品。

5、黃連、吳茱萸

黃連苦寒直折肝火上炎之勢。吳茱萸辛溫,同類相求,引熱下行,開散鬱結,平肝制酸。兩藥配伍,臨牀常多黃連而少用吳茱萸,可瀉肝經痞結,使熱從下達,有清瀉肝火之效。李時珍曾說此二藥:"一冷一熱,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而無偏勝之害。"

6、鬱金、枳殼

鬱金行氣解鬱,活血止痛,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枳殼理氣消脹,寬胸快膈。枳殼純屬氣藥,鬱金活血之中兼能理氣,兩藥配用,一氣一血,氣血同治,行氣活血,解鬱止痛。

7、代赭石、旋覆花

代赭石味苦性寒,入肺、心經,苦寒質重,既能重鎮降氣而止噫止嘔又可平肝息風降壓。旋覆花味甘、辛、鹹性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苦降辛散,鹹以軟堅消痰,溫以宣通壅滯,既善於下氣散結、宣肺消痰,又長於降逆止嘔止噫。旋覆花以宣爲主,代赭石以降爲要,兩藥配伍,一宣一降,共奏重鎮肝逆、降氣止噫、下氣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8、黨蔘、白朮

黨蔘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補氣的作用,性質和平,不燥不膩,爲肺脾氣虛之要藥。氣能生血,氣旺津生,故又有養血﹑生津的功效,適用於血虛﹑津虧之證。白朮味甘、苦、微辛性溫,歸脾、胃經,甘溫補中,苦溫燥溼,功專健脾補氣又可燥溼利水。二藥配伍,共奏補氣健脾、消積化食、散結消痞之功。

9、百合、烏藥

百合甘微寒,歸心、肺經,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能疏理脾胃之氣。烏藥味辛性溫,歸脾、胃、肝、腎經,能開鬱、溫腎散寒、行氣止痛、舒暢經氣、調肝寬中散寒。二藥相伍一動一靜,一潤一燥,潤而不滯,行而不散,理氣消脹之功倍增,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脘腹脹痛及排便不暢。

溫馨提示:

總之,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着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