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要伐吳,好多大臣都持反對意見,但因爲各種原因,不可能都去冒死勸阻。

劉備登基後,第一道詔書就是,要替二弟關羽報仇,如不報仇,就等於背棄了弟兄的盟約,決定兵發東吳,取孫權首級。

虎威將軍趙雲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趙雲的理由很充分,他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曹丕篡漢,人神共怒,應該先伐曹魏,如果去伐東吳,兩國交戰,不是一時半會能取勝的。”劉備聽了趙雲的話老大不高興,他心想,別人反對情有可原,子龍可不應該,你和我們三人也有弟兄之意,應該支持我報仇纔對。

他對趙雲說道:“孫權害我兄弟,潘璋,馬忠,糜芳等仇人都在東吳,我要喫其肉,滅其族,方消我恨,怎麼你還出來攔阻。”趙雲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陛下以天下爲重。”劉備說:“我不能爲兄弟報仇,要萬里江山有什麼用,”趙雲等見劉備兄弟情義這樣深重,也不好在說什麼。

諸葛亮也是不同意伐吳的,剛得到關羽被害的消息,劉備要馬上帶兵攻打東吳,諸葛亮說:“現在魏國希望我們討伐東吳,東吳希望我們討伐魏國,都沒安好心,我們應該按兵不動,等吳魏不和的時候在發兵,”衆大臣也是一番苦勸。可見好多人都認爲伐吳是不正確的。

那爲什麼只有秦宓冒死勸阻呢?其實趙雲等人也是有苦衷的。諸葛亮,趙雲等好多人都是劉備的老班底,他們和關羽一起共事多年,情義也是很深厚的,劉備爲了兄弟義氣,要爲關羽報仇,這些人心裏是複雜的,他們心裏一方面爲劉備的情義所感動,也對關羽的被害感到氣憤,勸阻劉備是出於對劉備霸業的考慮,是理智,所以他們心裏也很猶豫,不可能冒死勸阻。

秦宓和這些人就不一樣了,他以前是劉璋的手下,和關羽可能沒有見過面,更不要說感情了,益州大臣有死諫的傳統,劉璋接劉備入川的時候,王累就曾經以死勸阻,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的,所以劉備伐蜀其他人不冒死勸阻也很正常。秦宓是大學士,在蜀中有很大影響力,能言善辯,又和關羽沒有感情糾葛,所以他勸劉備時,只考慮國家大事,不會摻雜其他,所以他反對伐蜀的態度是比較堅決的。

總結:冒死勸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況且趙雲等好多人都是和關羽共過患難,私人也有些感情,劉備是爲關羽報仇發兵,這些人勸阻劉備時就顯得不那麼堅決,秦宓和關羽沒有私交,他勸阻劉備是爲國家大事考慮,在加上性格原因,所以只有秦宓冒死勸阻,並不是其他人認爲伐吳是正確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