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個王朝初期,朝廷都會休養生息,獎勵墾荒。

不單單會提出來新墾的荒地變成農田後,可以允許農戶實際佔有,而且會在有收成的前幾年減免賦稅和徭役。此外還有更爲實際的補助政策,比如部分支持提供大型牲口、種子和農具,甚至還有低息的助農貸款。

朝廷爲什麼要出這麼大力來支持農戶墾荒?因爲只有把荒地變成肥沃的農田,朝廷纔有更多的更爲穩定的賦稅以及人口,這就叫放長線釣大魚。

但同時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開荒成本實在太高,一般家庭是承擔不起的。

古代農業社會,雖然人們很勤勞,精耕細作能力很強,但是生產力水平實在高不哪去。墾荒是非常耗費鐵質農具的,而且一定會要用到大型牲口的。所以真正的窮人是根本沒有實力去墾荒的。

明初持續50餘年的大規模的強制性移民,都是成規模地將經濟發達地區的百姓成整支宗族、富戶往苦寒邊遠地區去遷移。目的其實很明確,把窮人趕到苦寒之地,他們仍然無法恢復生產,因爲沒有墾荒的本錢。只有將這些宗族富戶們帶頭遷過去,配合着朝廷給予的優厚政策,纔有可能恢復當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

但是到了每個王朝的末期,往往即便是大量的良田,都會被拋棄、撂荒。

原因很簡單,土地被大規模兼併,稅賦離奇的高。而且關鍵是真正從農田裏得益的階層卻付很少的稅賦,反而是獲利最少的人卻承擔着最高的稅賦。

農民爲了減輕賦稅,就把自己的土地掛在免稅的士紳階層的名下,可以少交一點點稅。但是這樣一來,朝廷的可收稅的土地也越來越少,但是開支卻沒減少,就不斷提高可徵收賦稅的土地的稅賦,如此惡性循環,越窮的農民就被逼破產,最後走投無路,揭竿而起。

所以窮人開荒是不可能的,荒地不是誰想開就開的。

一來,自己沒本錢、沒實力;二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種地交皇糧,天經地義,但是不是所有的皇糧都交得起的;三來,古代天下的荒地默認是皇帝的私產,沒有朝廷鼓勵墾荒的依據,面臨的風險也是不可測的。

所以給地主打工,有時候不失爲一個低成本、低風險的生存選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