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繁重,家長輔導孩子的時候,總會被一些題目搞得暈頭轉向,明明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分析出正確答案,卻被老師無情地打上了一個叉。

事實上,現如今孩子們的學習課程不僅考驗基礎學習能力,還會考驗孩子的判斷力、觀察力甚至邏輯能力。

“我孩子哪算錯了?”3600÷9被打叉,家長的質問被老師打臉了

有這樣一道題刷爆了各位家長的朋友圈,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一位學生家長分析孩子試卷中的錯題,看到一道題孩子的答案明明是對的,卻被老師打上了一個紅紅的×。這位家長非常氣憤,難道是老師對孩子有成見?爲了一探究竟第二天就跑去和老師理論。

樂器商店新進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

A、498元/把 B、400把/元 C、498把/元 D、400元/把

孩子給出的答案是D,家長指着叉對老師說:“老師,您是不是太粗心了,孩子選擇的答案完全正確,爲什麼你要打叉?”老師拿過卷子並沒有解釋,而是讓孩子的家長再把題目讀一遍。

孩子家長連讀了三遍,仍然覺得孩子是沒有錯,這時老師指了指題目的最後一句話“售價合理的是”,家長才茅塞頓開。原來孩子給出的答案是進價,並非合理的售價,試問哪一家商店會做賠錢的買賣,這正確答案應該是A、498元/把。

知道事情的原委後,家長不好意思地和老師道歉,說自己也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當真是打臉了,這道題很明顯不是在考驗孩子的計算能力,而是更多反映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

這件事情也受到各路網友的關注,有的網友說:

“教育就應該這樣,光學會那些計算出來的死題目有何用,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就要有強硬的邏輯思維能力,否則和機器人又有何區別。”

也有的網友說:

“邏輯思維是數學的必備能力,雖然這道題具有一定的爭議,但是出發點還是很好的,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大腦思維運轉,在以後也會讓孩子更認真地去審題。”

學會≠學好,具備這些“特殊能力”的孩子,纔是真優異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講,數學能力的提升絕對不再是加減乘除那麼簡單,更多的時候是將學習內容都“開放”,讓孩子大腦運轉能力從1+1=2的固定思維中解脫出來。所以學會≠學好,那些具有特殊能力的孩子,才能在成績上更勝一籌。

一、細節觀察能力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細節決定成敗”,高考也許就會因爲1分和名牌高校失之交臂,如果真是因爲粗心而錯失了這1分,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會後悔終生,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細節觀察尤爲重要。

二、基礎儲備能力

從孩子開始學習數數、看圖識字,到孩子能夠扳着手指頭做簡單的加減法,這其中離不開父母耐心的引導。

通過卡片遊戲教學,讓孩子在寓教於樂的同時,從小讓大腦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和專注力得到有效開發。這樣既能夠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讓他們從手機、電腦的遊戲中解脫出來,也可以爲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的右腦功能主要用於存儲,負責情感、圖像、旋律、身體協調等等,被稱爲“藝術腦”;而左腦則是用於語言、文字、分析、數學、邏輯、推理等這些工作,被稱爲“知性腦”。

對於孩子腦力開發,我們不僅要激發藝術腦的發展,也要促進知性腦的提升,這樣孩子左右腦發育才能均衡發展。

其次,我們要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提問時要更多地學會反問,着重提升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當寶寶的“特殊能力”得到提升,數學思維能力也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繼而讓學習變得不再那麼死板。

對媽媽來說,教育孩子最不可獲取就是“合適的工具”,如果家長的思維模式仍然停留在遠古時期,那孩子勢必也會落後於人。

藉助道具和孩子互動,纔不會讓孩子被枯燥無味的學習模式所迷惑,繼而通過那些學習而來的“特殊能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留言板話題:您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遇到什麼奇葩的題目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