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推斷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境內的遺址是1500餘年前北魏孝文帝觀天象的地方,面積約1萬平方米,此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的熱議。所以今天知常容也想與大家來聊一聊鮮卑族及關於北魏孝文帝的事情。

按照《魏書》的說法鮮卑族也是黃帝的後代,是昌意的少子。根據《史記》的記載昌意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昌意的後代留在中原繼任帝位的是其子高陽,也就是顓頊帝。

爲什麼稱爲鮮卑,因爲其活動範圍內有大鮮卑山。鮮卑族的皇族姓拓跋,這個也是有來歷的。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爲拓,謂後爲跋,故以爲氏。——《魏書·帝紀·卷一》

對於北魏的歷史,我們最熟悉的當屬孝文帝,因爲孝文帝主持過一場改革,史稱北魏孝文帝改革。

爲什麼要進行改革,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己受漢化影響比較大,其次北魏地盤越來越大,大夏,北燕,北涼都已經被滅,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北方霸主,怎麼整合這一片土地呢?

這一塊土地上的老百姓主要還是以講漢語爲主,要想長治久安,那必須要進行妥協式的變革,也就是漢化。

有一天孝文帝問衆臣一個問題。

卿等欲朕遠追商、周,爲欲不及漢、晉邪?——《資治通鑑·齊紀六》

這句話的大意是你是希望我能遠追商周,還是連漢朝和晉朝都不如呢?

這句話很有意思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漢朝纔是一個強大的朝代,打敗匈奴,南平南越,西拓西南,我們聊歷史必聊漢唐。

周朝在儒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爲周武王,周文王,周公這些在儒家眼中都是聖人一般的人物。商朝基本上是被無視化,或者說某種程度上的醜化,講到商更多的時候是討論紂王。這是我們的文化認知。

在拓跋宏的視野中,商周要遠遠高於漢晉,這應該是當時鮮卑族與漢族在文化認知上差異吧。

皇帝這麼說,大家自然會順着皇帝的意思說,肯定都會說皇帝要遠追商、周。

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商、周、漢、晉都是中原王朝,既然要追自然就必須要和他們一樣纔可以追。

拓跋宏說了一句:

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爲,當加降黜。各宜深戒!——《資治通鑑·齊紀六》

這句話的核心觀點就是全面禁止鮮卑語,使用漢語。考慮一些特殊情況,三十歲以上的人比較難改,所以將重點落在三十歲以下的人羣,凡不說漢語的一律免官或降職。

將說漢語與官員的升遷掛鉤,這個力度是空前強大的。

官員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官員都講漢語,那就會在社會形成一種引導式的風氣。

這個規定突顯拓跋宏漢化決心。

爲什麼拓跋宏決心這麼大呢?因爲地盤大了,而鮮卑族羣小衆,被管理的區域用北魏名臣李衝的話說就是四方之人,言語不同,故不知應該以誰的爲是。

統一語言這是必由之路,他沒有選擇鮮卑語作爲國家通用語言而選擇漢語作爲國家通用語言,這正好證明了漢語系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這個與世界上某些地方棄漢語而改用英語作爲官方第一語言形成鮮明對比。

語言變了,衣服肯定也要發生變化,也要穿漢服,這一件事情他也親自抓。有一次問官員:昨天,朕望見婦女們還穿着夾領小袖衣服,你們爲什麼不遵行朕前頭的詔令呢?

官員一聽,嚇的要死。

從這一點可以看到他改革的決心,以及抓的細節到何等程度。

語言要改,衣服要改,姓氏自然也要改。

拓跋氏是皇族的姓氏,他下令改姓元。理由是什麼呢?

上面介紹過拓跋這個名稱來源於黃帝,黃帝屬於土德,土是黃中之色,萬物之元,這就是改爲元姓的理由。

皇族改了,其他鮮卑姓氏也要改,比如拔拔氏改爲長孫氏、獨孤氏改爲劉氏、賀樓氏改爲樓氏、尉遲氏改爲尉氏。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長孫皇后,一看這姓氏你就知道她是鮮卑族。

有些人可能就會有一個疑問,拓跋宏這麼大刀闊斧地改革,難道沒有阻力,沒有人反對嗎?這不是將自己的民族放棄了嗎?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開始也受到很多人的反對,幾乎所有官僚都反對,他們認爲: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史記·趙世家》

最後趙武靈王單獨跑去說服反對派的帶頭大哥公子成,最終纔將這件事情推行下去。

拓跋宏這樣做,有沒有人反對呢?

當時拓跋宏建議朝廷通用的語言爲漢語時,他在最後也說了一句,你們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可以提。

當時大臣沒有一個人反對。

是不是拓跋宏過於殘酷?

拓跋宏爲政並不殘暴,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爲人。

有一次下雨,將士都在淋雨,他看到這個情況後也立即下令將給自己擋雨的傘撤掉陪着將士淋雨。

這樣就有些奇怪了,難道放棄本民族的一切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個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不過拓跋宏與大臣的一次爭吵中我們可以找到原因。

薛氏是河東望族,孝文帝說薛氏來自蜀中,怎麼可以說是河東的望族呢?當時一個薛氏族人就發脾氣了,他將手中之戟摔碎於地,說不認我們是郡中望族,我們有什麼臉面活下去。

當時陳述時還說了一句:伏以陛下黃帝之胤,受封北土,豈可亦謂之胡邪!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你是黃帝的後代,受封在北方,那是不是可以說你是胡人?

這句話很有意思了,在我們的印象中鮮卑族似乎與漢族差異很大,但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當時拓跋宏所在的鮮卑族他們不認爲自己是胡族,認爲自己是黃帝后代,也就是認爲和當時的中原人是同宗同源。

這就完全可以解釋拓跋宏漢化爲什麼完全沒有壓力的原因了。

有些人經常糾結楊堅和李淵的姓氏的問題。隋文帝楊堅原名普六茹堅,小字那羅延,普六茹是鮮卑姓氏。李淵也有鮮卑姓,叫做大野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岳父獨孤信。獨孤信是正宗的鮮卑族人。

看完薛氏族人與拓跋宏的爭議應該明白糾結的這個問題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總體來說拓跋宏在歷史上是頗受好評的,可惜他的壽命不長,33歲就去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