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皇帝紫禁城的“百寶倉”中,陳列着無數的珍寶與古董,它們都是乾隆皇帝本人的心愛之物,都算得上是無價之寶。不過若是論起乾隆皇帝最喜歡哪一件器物?陶瓷名家唐英爲其製作的筆筒應該算一個。一個小小的筆筒,緣何會牽住乾隆皇帝的心呢?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我國制瓷工藝的巔峯,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無論是數量亦或是質量,都遠遠超過前朝。與此同時,三朝百年光景,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制瓷大師,包括王炳、王南林、張劍南等等,不過其中的佼佼者,當唐英莫屬。

唐英生於公元1682年,祖籍遼寧奉天(今瀋陽),隸屬於漢軍正白旗下,雍正6年,被任命爲監江西景德鎮窯務,負責監督粵海關與淮安關。乾隆初年時,唐英被調往九江關,後又再次成爲監瓷官,並在此處留任達10多年之久。

唐英在接手窯口後,對製陶技藝進行了深度揣摩研究,無論是選料、釉色、坯胎、火候,都具有一定的心得,並時常在現場進行指揮,親手爲窯工加以演示,其所監造的瓷器,深受乾隆皇帝本人的嘉許。在唐英的管理下,乾隆鬥彩瓷器,器型變化繁複、裝飾富貴華麗、色彩繽紛豔美,令清代陶瓷製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也奠定了後世陶瓷行業發展的基礎。

公元1745年初春,距離乾隆皇帝壽誕之日僅僅剩下半年,宮內外官員便開始爲此而忙碌,紛紛爲乾隆皇帝準備壽禮。內務府官員更是如此,作爲專門服務於皇家的製造機構,其肩上任務之重可想而知。乾隆皇帝素來愛瓷,對於瓷器的典雅外觀,豔麗色彩,他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力,而作爲當時最出色的瓷器製作大師,唐英自然也要獻出“拿手絕藝”燒瓷,以博得一次龍顏大悅。

對於燒製陶瓷,唐英自然不在話下,不過令他爲難的是,平日裏所燒製的器型,大多都被乾隆皇帝御覽審驗過,若是仍以此法燒製,想必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也依然是“老生常談”,毫無任何新意可言。最後,唐英決定,要爲萬歲爺燒製一件瓷筆筒,以此爲乾隆皇帝盛放御筆。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乾隆皇帝富有全國,難道真的會對一件陶瓷筆筒感興趣嗎?唐英自然不傻,他清楚地知道,凡品俗器自然難入乾隆法眼,而此次他欲製作的筆筒,卻是一件意義非常的旋轉筆筒。

衆所周知,對於大多數瓷器而言,其結構多爲完整一體,根本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活動之理,不過唐英運用高超的制瓷技法,創造了這種看似不可能的奇蹟。製作可以自由活動的筆筒,難度自然極高,其製作步驟具有很多的關鍵點。首先,活動筆筒共分爲兩個部分,即底座與套筒。在製作之時,必須要先燒製底層部分,接着在底層部分塗抹磁泥,進行第二加溫燒製,目的就是爲了使上下部分得以銜接卻不粘合。兩個步驟雖然敘述起來不過寥寥百字,可是在實踐之時,往往需要小心翼翼,一旦出現少許紕漏,則必然功虧一簣,成功率相當低。

大師終究是大師,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唐英終於將一件自由活動的旋轉筆筒燒製完成,並取名爲“江山一統八卦玲瓏旋轉筆筒”。

“江山一統八卦玲瓏旋轉筆筒”,其整體爲直筒型,製作工藝極爲精巧絕倫,器口、足部略有突出,足部爲環壁狀,內部施以松石綠釉。筒身之上,專以天藍色地繪藍彩卷草紋成錦地,直筒上身可自由旋轉,並於上下部分分別繪有洋彩五色鳳、凰二禽,且遍佈祥雲紋樣式。筆筒器身腹部中央,有上下兩週小長方形開光紋,飾“萬字不到頭”花紋以暗喻萬壽無疆,並在描金開光之內以墨彩書寫八卦卦象。在筒身下方,分別繪龍馬負圖、靈龜兩隻、及六嶽山石及海浪靈芝,並落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轉眼之間,便到了乾隆皇帝壽誕之日,在舉國同慶之日,唐英恭敬的將“江山一統八卦玲瓏旋轉筆筒”獻給皇帝御覽。乾隆皇帝一生閱寶無數,卻對眼前的筆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一邊拿在手中把玩,一邊連聲稱好,誇讚唐英手藝冠絕天下,並吩咐手下太監,要將旋轉陶瓷筆筒存於自己的珍寶庫中,一定要好好珍藏。

縱觀唐英一生,從1728年正式任職,至1756年退職,26年的光陰中,唐英靠着自己對陶瓷的執着熱愛,引領了清代制瓷行業的潮流方向,頗得雍正、乾隆兩代帝王的垂愛。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唐英雖一生浸淫於陶瓷,卻並沒有太多作品傳世,他只服務於皇帝,不服務於大衆,唯餘寥寥數件精品,留給後人無限的崇敬與懷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