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長不爲孩子的教育問題操心,好的教育不僅需要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還要家長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這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

家長該如何緩解焦慮情緒,教育出人格健全、情緒穩定、能力出衆的孩子?10月25日下午, 建投書局攜手 東亞中國,邀請到著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特聘督導 陳默做客直播間,分享親子教育中的誤區和解決方法,以及家長如何實現自我成長。

我們根據直播內容,整理出以下觀點與大家分享:

家長爲何焦慮?

現在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焦慮。家長們爲什麼這麼焦慮?宏觀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在作祟——“我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樣的觀念下,伴隨孩子成長的一定是一個焦慮不堪的家長。正確的觀念應該是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

家長焦慮,還有一個原因是不自信。 如何變得自信?要堅信你給到孩子的是好東西。如果你一直告訴孩子,要幫助他人、善待弱者、寬容同類,你的孩子將來不可能沒有出息;如果你教給孩子的是超越別人、防範別人,甚至算計別人,你當然會不自信。很多家長教給孩子的是很壞的東西,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家長如何擺脫焦慮情緒?

現在有一些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錯誤的,他們認爲社會的本質就是競爭,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爲了做“人上人”,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但是,只有當你看到競爭只是手段,人與人的合作纔是本質,你纔會少一點焦慮。

當家長思考的所有東西都是個人利益的時候,就無法不焦慮。如果大家能多思考超越個人利益的、精神和靈魂層面的東西,這些焦慮自會迎刃而解。

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在我看來,人與母親的關係是,臍帶剪斷,但潛意識完全連在一起。 不管是意識還是潛意識裏, 世界上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爲母親的願望去犧牲。母親的情緒會揹負在小孩身上,認識到這個原理,才能明白母親在家庭教育當中的重要性。

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母親的自我成長。母親的成長就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情緒越來越穩定。母親的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心就越安。 母親應該是給孩子提供力量的,而不是爲孩子製造焦慮的。

我們不能讓孩子從小處在一個很緊張的心理狀態中,否則孩子以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母親的高要求如果孩子做不到,孩子要麼就會放棄努力,要麼就會成爲競爭感很高,但競爭力很差的人。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母親的高要求造成的,因爲孩子知道,不管TA再怎麼努力,後面都會有個更高的要求在等着TA。

現在的孩子有哪些心理和人格特點?

在現在這個時代,孩子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過去的孩子有羣體遊戲,羣體遊戲其實是一種能治療創傷的 “藥”,但現在的孩子沒有這些。創傷層層積累,孩子很容易受傷。現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自尊感很高,如果家長的觀念沒有改變,不去了解孩子,還是用老一套來對待孩子,就會造成不斷的衝突。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劇烈的生理變化會引發一系列心理的變化,孩子的情緒變化會比較極端。這一階段的孩子要解決成長的需要與戀母情結之間的矛盾。家長要了解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變化,持續地信任孩子,給到TA選擇權。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家長最重要的是 不要催逼孩子。一個人長期被人催逼,會走向兩個極端:TA可能成爲強迫症患者,也可能變得什麼都不做。小孩子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時候,需要有在地板上打滾的時候,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六十歲也可以創業,誰說十八歲的一張考卷就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

另外,家長要克服互相攀比的心理,需要明白每個人是都唯一的存在,沒有什麼可比性。一些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沒有事情比這個更荒唐。有的家長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社會精英,那麼你對社會精英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孩子是林黛玉,你卻逼她成爲王熙鳳,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是很大的。

在教育當中,適度的懲罰是可以的,但懲罰必須是規則化的、預告性的。規則之內的懲罰纔會讓孩子心服口服,隨心所欲的懲罰只會讓孩子心生怨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