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若水,而血濃於水。

血緣關係是人類呱呱墜地後的第一層關係,那條彎彎曲曲和母親聯繫在一起的臍帶,即代表着我們和世界的聯繫,也代表着我們和最幸福狀態的分離。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偶然進入的小家開始,沒有人能繞過故鄉和家庭對自己的最初影響。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影響着他一生的抉擇和走向,所以纔有了"有啥不如有個好爸爸"這樣的段子。

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家庭模式,專家有各個層面、諸多角度的探討,比如米德在薩摩亞人羣中的探討,本尼迪克特對日本養育文化的探討。

而西方十八歲自謀錢財和中國的啃老族也成爲討論的熱點,這些都和親子關係和親子文化不無關係。

何謂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主要指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廣義上來講也可以擴展到祖父母對孫輩的親緣關係。

中國人將最和諧的親子關係稱之爲天倫之樂,傳統中國人的幸福不過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如果老之將至,能坐在院子裏看孩子奔跑、螞蟻上樹,豈不樂哉。

當然大多數情況,親子關係是家庭自認的狀態,不過有些時候因爲戰亂、不信任等各種原因,需要進行親子鑑定,就是古已有之的滴血認親:

將需要認親的兩人手指一滴血滴入水中,如果恰是血緣關係人羣,兩滴血自然會衝破清水的阻礙,重新融入到一起,就像兩位好久不見的親人奔跑者相擁而泣。

如果按照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波動的第一層,和諧的親子關係可以界定日後的人格。

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欣賞父母雙全的狀態,對於單親家庭有一些偏見,認爲單親家庭孩童的人格不完整,甚至在談婚論嫁時期也會特殊關照這件事。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道理,親子關係也一樣。隨着時代變遷,中國的親子關係不斷聚焦,這部分因爲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家庭結構變遷

老舍寫過一部劇本《四世同堂》,早年中國多是大家大戶,特別是在村鎮聚居的家族,左鄰右舍都是七大姑八大姨,這在北京的四合院也有獨特的體現。

在大家族時期,中國家族譜系如樹枝一樣不斷擴展,很多家族都會記錄族譜。

同一輩的孩子多則幾十個,那些年的養育場景是放養式散養,平日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喫飯的時候一擁而上搶飯,淘氣的孩子邊喫邊玩,在餐桌與戶外之間穿梭稱之爲"盤飯"。

而今,隨着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家庭經濟限制等原因,大家族結構已經在多數地方消解,特別是城市家庭多轉變爲核心家庭,兩個大人一個孩子成爲今日家庭的標配。

當然核心家庭也在不斷消解,據悉中國的丁克家庭已經達到幾十萬戶,父母們不單單擔心孩子不結婚,他們更擔心的是孩子不生育,不生育意味着親子關係的弱化。

核心家庭有其精緻之處,當然也帶來更多社會問題,一些家族文化傳承渠道被打散,家族血緣關係不再那麼受到重視,人們更傾向於在三人關係中形成小團體。

隨着中國老齡化的加劇,國家意識到核心家庭與老齡化之間的拆解關係,已經出臺新政策並鬆動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

三足鼎立的核心家庭模式走向四條腿的八仙桌模式,未來中國的家庭結構將在一定程度上向着傳統大家族迴歸。

親子關係的向心債務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養兒防老,這就是中國最主要的親子債務關係。

父母結婚不僅僅是因爲愛情和傳宗接代,當然也會有對自我老去的認知,希望能夠在晚年獲

得兒女的照顧,可以說父母是無私的,也可以說父母是私心的。

親子債務關係在傳統社會尤爲普遍,一般家庭都依附在土地上,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將兒女拉扯大,自己也體力衰弱了。

傳統社會更需要力量的凝結,那時候沒有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失去勞動能力就意味着斷了金錢來源,子女的反哺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當今現代社會,親子的債務關係依然存在,不過多集中在遠離城市的鄉村,那裏依然有很多貧困人口和沒有養老保險的人。

曾經有一位大娘跟我說:"我沒有保險,就住在閨女家,她一天三頓飯管我,喫什麼穿什麼都不用愁。"

說到債務關係,彷彿將父母的恩情降了一格,其實這種債務關係也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的衰老造成的,不能完全歸結爲父母的私心。

況且父母將孩子們養大成人真的很不容易,如果能有一份力盡盡孝心,我們就不要用半分力,畢竟血緣親情是一種獨特的緣分。親子關係的離心債務關係

在我們探討親子關係的債務關係時,不能不看到另一種有趣的現象——父母撫育孫輩,也就是隔代撫養問題,這是中國目前的兒童贍養特色。

隨着中國城市化規模的擴張,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擁擠到大城市定居生活,忙碌的年輕人無暇顧及孩子,一般由父母接管孩子的撫育及接送上學。

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會花費一些錢在孫輩身上,親自債務關係變成了反向的離心關係,父母的使命並沒有在自己孩子成家後完成,孫輩的降生增加了他們老年的趣味,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負擔。

除此之外,一些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也繼續受着父母的恩惠,包括我們常說的蝸居者、啃老族,父母需要繼續照顧已經成年的孩子,當然這種債務關係是一種不提倡的異化關係。

不論怎麼說,親子關係都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關係,或者擔當一個角色,或者兩個角色都擔當過,我們希望在親子關係中製造更加平衡的關係,逐漸弱化債務式的親子關係。

文/南宮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