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歷史五味》第五期,我是觀察者網的蕭武。70年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所以,今天我們今天來談談抗美援朝之於中國,意味着什麼?

先從歷史開始說起。1907年,已經流亡海外的立憲派與革命派之間發生了一場爭論。

立憲派的楊度首先發難,他說,他也不反對推翻帝制,但他認爲推翻滿清會帶來一個問題,這就是當時許多保皇黨人所認爲的,蒙古、西藏和回部(新疆)對中國的認同,是建立在對清朝的認同基礎上的。如果清朝被推翻了,這些地方有可能會脫離中國,導致中國四分五裂。

章太炎是當時革命派打筆仗的主將,所以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應立憲派拋出的這個問題。章太炎先說,中國會不會分裂取決於列強是否會瓜分中國,所以他先分析了帝國主義列強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沒有瓜分中國的原因。他認爲,帝國主義不瓜分中國,不是因爲列強的善心,而是因爲列強之間存在利益分歧。他進而認爲,只要列強之間的這種均衡狀態不被打破,列強就不會瓜分中國。只要列強不瓜分中國,蒙古、西藏和回部就不會脫離中國。

章太炎又分析說,中國的革命必然會同時在兩個層面上展開,第一個層面是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第二個層面是打倒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而要打倒帝國主義,不僅是讓列強從中國退出去,而且還必須從“兩郡一司”退出去。

章太炎在這裏所說的兩郡一司,就是指朝鮮、越南和緬甸。因爲朝鮮在秦漢時期曾經是中國的玄菟郡,越南曾經是交趾郡,一司指緬甸,因爲在明朝時期,緬甸還是互不統屬的土司,這些土司由雲南承宣使司管轄。

章太炎指出,雖然朝鮮和越南早就已經擺脫了中國的實際控制,走向了獨立,緬甸也從來沒有被中國納入版圖,但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他們和中國是休慼與共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命運共同體,他們被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也難獨善其身。所以,如果中國想要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也必須幫助朝鮮和越南、緬甸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實現民族獨立。

我們都知道,晚清以來,中國遭到帝國主義侵略,而越南和朝鮮的“獨立”就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結果。中法戰爭之後簽訂的條約中,中國承認越南獨立,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條約中,中國承認朝鮮獨立,朝鮮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而這兩個條約,在我們的歷史上,都被稱爲不平等條約。

在此之前,英印政府入侵錫金,錫金淪爲英國的保護國時,與英國簽訂的條約中,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錫金要求保留向北京朝貢的權利。英國最後也同意了這個要求。

這就是說,中國的衰落,遭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對整個東亞和南亞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衰落,遭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意味着整個東亞以中國爲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崩潰,各國都變成了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中國的民族獨立不僅是要把帝國主義從中國趕出去,而且要從整個東亞趕出去。用一個我們熟悉的句式說,不把帝國主義從東亞趕出去,中國就沒有真正的、徹底的民族獨立。

所以,清華大學的教授汪暉老師認爲,章太炎在這裏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思想認識,說明了一個問題,國際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內在命題之一。在章太炎那裏,扶助朝鮮和越南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也是中國的革命所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將中國的辛亥革命稱爲“亞洲的覺醒”,汪暉則在《世紀的誕生》一書中,把辛亥革命視爲“亞洲覺醒的時刻”。因爲這意味着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出現了裂縫,甚至有可能走向崩潰。

章太炎爲代表的這種晚清革命派的國際主義視野,在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上,也一直不絕如縷,薪火相傳。蔣介石和一些民國時期的軍閥,也有這種樸素的民族主義意識,會幫助越南、朝鮮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

朝鮮被日本吞併後,朝鮮的反日義士曾經在中國建立過一個流亡政府,核心人物是金九。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金九曾經住在今天浙江嘉興的一個山區,抗戰時期,又跟隨國民政府遷往內地和西南地區,在蔣介石敗逃去臺灣的時候,也帶着他們一起去了臺灣。

粵軍出身的國軍高級將領張發奎,出身於粵北山區貧苦農家,參軍入伍之後也一直比較有正義感,他率領的第四軍是北伐時期的主力部隊,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就隸屬於他,第四軍也因此而被稱爲鐵軍。他的部隊也是北伐時期共產黨員最多的部隊,在國共分裂之後,南昌起義的部隊基本上都出自張發奎部。在國民黨清共之後,他只是將所部的黨員禮送,並沒有加以爲難。

張發奎率部駐紮在廣西的時候,曾經見過法國殖民者用鞭子打越南人,深惡痛絕,他認爲法國殖民者比英國還要可惡得多。所以,越南革命志士逃亡到中國境內的時候,他曾經有過接觸,並且提供過一些幫助,資助過武器,也給過錢,其中一些人希望到陝北去,他也儘可能的提供幫助。在這些接受過幫助的越南革命志士當中,就包括胡志明。

早期到達中國並進入中國革命根據地的一些越南革命志士,也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之後又接受了相關的教育和培訓,並且參加了一部分戰鬥,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洪水。洪水早在北伐之前就來到中國,加入了革命組織,並且被推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和林彪、劉志丹、張靈甫等人是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學。在革命勝利之後,他也一直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並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些越南人,後來都和他一樣,返回越南國內,參加了反法獨立戰爭。

在日本侵佔朝鮮,將朝鮮變爲殖民地之後,一些朝鮮人移居中國,在中國成長、生活、學習,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金日成。金日成在吉林讀書,並加入了朝鮮族人建立的共產主義組織,九一八之後,又在東滿地區組織抗日遊擊隊,後來也加入了楊靖宇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之後又被改編爲抗聯部隊,一直在中國人民武裝的隊伍裏戰鬥和成長。楊靖宇犧牲之後,抗聯鬥爭陷入低潮,被迫退到蘇聯遠東地區。二戰晚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他也被編入蘇軍,和蘇軍一起反攻東北,消滅日軍。之後,他才和其他的朝鮮同志一起,返回朝鮮,進行革命鬥爭。

正如前面說過的,朝鮮和越南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郡縣,也曾經與中國發生過多次戰爭,最終脫離了中國,走向了獨立,但即便是在獨立之後,他們和中國之間也仍然保持着特殊的關係。在明清時期,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衰落之後,成爲帝國主義侵略對象,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國家,朝鮮和越南遭到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淪爲殖民地。

他們和中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同呼吸、共命運。當中國在黑暗中摸索、尋找出路的時候,朝鮮和越南的一部分先進分子、志士仁人,也和中國的革命者同行,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中國找到了出路,也就意味着他們找到了出路。

所以,只要熟悉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歷史,就會知道,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時候,朝鮮、越南和中國從來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朝鮮、越南被外敵入侵,中國從來都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歷史上,日本多次入侵朝鮮,中國都出兵支援,甚至到了晚清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早已不如以前,中國也從未放棄過援助朝鮮和越南。

在新中國剛成立一年,西南地區的剿匪工作尚未結束,臺灣尚未解放,國內經濟社會尚未完全從戰亂中恢復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迅速介入。中國隨即做出回應,要求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一定不會作壁上觀。但麥克阿瑟選擇了無視中國的警告,說明他對東亞歷史、中國歷史一無所知。

當然,除了無知,也說明麥克阿瑟並不認爲新中國和舊中國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在麥克阿瑟看來,新中國之前的對手主要是日軍和國軍,能打贏他們並不能證明新中國有多強大,人民軍隊的戰鬥力有多高,主要是因爲對手太弱。畢竟,從抗日戰爭的時候,美軍就對國軍的腐敗無能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事實上,不僅是麥克阿瑟這樣看,留在大陸的相當一部分精英人士也是這麼看,不是共軍太強大,實在是國軍太無能。比如在老電影《停戰之後》和去年播出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都有類似的情節,剛進入功德林不久的國軍高級將領,每天都聚在一起討論,爲什麼國軍會戰敗,要麼是歸功於蔣公的微操,要麼是甩鍋給友鄰部隊救援不力,並不認爲自己是被解放軍打敗的,而是被蔣公和友軍自己打敗的。

所以,在新中國決定抗美援朝之後,不僅美軍沒把解放軍放在眼裏,國內許多舊社會過來的精英也對新中國和志願軍沒有信心,覺得美軍船堅炮利,裝備先進,志願軍完全沒有機會取勝。一些人甚至開始擔心,萬一美軍擊敗志願軍,越過鴨綠江,蔣公又殺回大陸了,自己怎麼辦?還有人開始給自己找藉口,找理由,準備向蔣公解釋。

然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自己的英勇表現,給了麥克阿瑟一個結結實實的耳光,兩次戰役結束,麥克阿瑟被杜魯門強行解除職務,收拾行李回老家去了。之後,美軍接連換將,先是李奇微,後是克拉克,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談判桌上,都沒能佔到什麼便宜,只能無奈地簽署了停戰協議。

在國內,抗美援朝連戰皆捷,美軍接連敗退,也震撼了那些留在大陸的精英。那些偷偷寫給蔣公的悔過書、表忠心的信,又被悄悄的燒掉了。有些起義將領也老老實實上繳了自己私藏的武器,爭取寬大處理。功德林裏的戰俘們也終於放下了包袱:不是我們不行,確實是解放軍厲害,志願軍厲害,美國人都打不過,我們打不過不是很正常嗎?

也是在簽署停戰協議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說了那句氣壯山河的話,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海岸線上架起幾門大炮,就能迫使中國簽署不平等條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句話就是對抗美援朝的意義的最好總結,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宣告了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了。從此,美國學會了一件事,那就是認真的對待中國人,認真的對待中國人說的話,尤其是當中國發出嚴重警告的信號的時候,美國也學會了三思而後行。

在美國介入越南戰爭之後,中國警告,美軍不得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不要出動地面部隊,否則後果很嚴重。這次美國果然學乖了,在十七度線以北只出動空軍,地面部隊就是不越過十七度線。

當美國在越戰泥潭越陷越深,不得不尋找一個體面的方式退出的時候,基辛格和尼克松來到了中國,畢恭畢敬,老老實實的聽了一堂哲學課。因爲美國明白了,在東亞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繞不過中國。不管美國喜歡不喜歡,中國都在這裏,巍然屹立。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誌着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麼抗美援朝的勝利則標誌着,中國徹底走出了晚清以來落後捱打的黑暗歲月,又重新以大國的姿態出現在了世界的東方,那個強大的中國,又回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