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按照老祖宗的說話,這就是而立之年,不論是家庭還是事業,都應該是有一種可以獨立的狀態,因此三十歲對於人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三十歲雖然還是正值壯年,可是你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對於你的後半生有所影響,這是大多數人所不能夠覺察到的。

所以在三十歲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一種對於人生的另一種警醒,絕對不能夠馬馬虎虎的過生活,畢竟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生,已經沒有那麼多犯錯的餘地。人到了三十歲,就要展眼自己餘生的安排,你可以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恣意妄爲,因爲那個時候的年齡段,離後半生還是很遙遠的。

可是當你過了而立之年的時候,再如何的對於以後不做準備,那麼就難免會提升生活的風險,並且這樣的風險就會讓你萬一跌落低谷的時候,連翻身的餘地都不會再有,因此三十歲的我們,一定要能夠銘記住兩條教訓,保證自己後半生的幸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一、善保其身的聰明

到了三十歲,你會經歷很多的歷練,這些歷練也就會成就你的聰明,但是你的聰明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有時候不一定都是好處,因爲凡事都有利弊,聰明也不例外。一個人光是有得到成功的聰明,卻沒有如何保留的聰明,那麼最後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聰明的作用不是用來誇耀自己的,聰明只是人生的一種工具,最後的結果還是能夠幫助自己到達人生的富貴。聰明是獲取成功的工具,同時也能夠幫助人們留存住成功的果實。

秦朝末年的時候,劉邦和項羽造反,當推翻了秦朝之後,兩個人又爲了爭奪天下而勢如水火,絕不相容。劉邦比起項羽來說,論能力和名望,都不如對方,但是之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因爲他的身邊能夠聚集被後世譽爲“兵神”的韓信,也有智謀堪比姜太公的張良。

在劉邦建立漢朝後,自然要對功臣們論功行賞,可就在這樣要功成名就的時候,張良卻要隱退民間,他不願意在朝堂上享受富貴。但是韓信跟張良卻不同,他自詡自己的軍功卓越,不但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封王,反而處處將自己往日的功勞一再掛在嘴邊。

韓信和張良這兩個人,都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不過差別就在於,張良不但有謀劃天下的智慧,還懂得如何的保存自身,他對於富貴是有所保留的去享受,也不貪戀一些空無的權勢,因此張良便能夠獲得善終。

而韓信不同,他自然是不世出的“將帥之才”,沒有他的用兵智慧,劉邦是決然不會勝過項羽,可是他卻不懂得“不可用盡”的道理,最後稀裏糊塗的成爲了刀下之鬼,也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個“不得善終”的結局。

二、懂得以退爲進

成功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目標的達成,而想要獲得人生想要的東西,聽起來自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成功者永遠都是鳳毛麟角的。一個人每天都會面對很多瑣事,在這些事物的背後都是基於對於名利的爭奪,而這樣的爭奪也是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

對於很多人來說,爭名奪利的本身就是需要用自己的一切手段來進行爭奪,不然的話就會被別人捷足先登,可是這樣卻並不能夠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最後的成功,只是能夠讓我們在眼前的一得一失中佔到一些便宜。

如果一個人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的伸手去爭奪,那麼久而久之只能夠降低了自己的格局,對於人生的長久目標只能是失去了進取的力量。人生最爲重要的還是要“退”,退一步的作用就是爲了進一步而做一種“準備”,沒有了這樣的準備,人生就會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失去了取得成功的資本。

拳頭想要打出全部的力量,那麼勢必要提前將手肘收縮到極致的距離,然後才能夠重拳出擊。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向後撤退一步,能夠給自己留出一些充裕的時間來規劃自己對於人生的進取,那麼就能夠比別人更快速的找到通往成功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