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喂,最近手头宽裕吗?能不能借我点钱还一下花呗呢,这两天活动太多、优惠力度太大,所以我剁手剁得有点厉害,过两天发工资了就还你。”

这两天接到了朋友的“救急”电话,也适度地提供了一些“帮助”,毕竟谁都有突然转不过来玩儿的时候。

但我想对于类似的情况,其实你也已经经历不少了,或者有时候你自己也会向外“求援”。

确实,这在生活中并不是什么鲜少、怪异的事情,金钱的流转早就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求助电话往往是出现的很有周期性呢?

“不就是花呗还款日之前嘛,你能不能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呢。”

确实,这个问题很傻。只是假如这样的电话确实出现的比较有频率的话,那是否可以认为给我们来电话的这位朋友,其实对花呗、信用卡等能提供超前消费的什物十分依赖,并且基本上每个月都是处于先消费、再还款,接着再消费、再还款的生活状态中呢?

要说这样的模式在消费能力与还款能力基本等同的时候,也算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循环,可就像“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它总处于变化中”这句话说的一样,这样的相对稳定也只是在某段时间内出现。不然,这些朋友也不会到处打电话求援了,对吧?

“他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买的东西超出自己的消费水平,这循环不就被打破了吗?”

“唯一不变的就是总在变化”,那你看,他购买的东西在变化、购买东西的数额在变化,这自带带来了他所处的相对平衡的循环的变化。

但是,我想你也看出来了,如果购买的东西持续在增长、购买的数额持续在增长,最终带来的结果无非就是提前消费的坑越来越大,自己的收入越来越填不上这个坑,所以需要借助身边人的周济,以及信用卡的帮助。

可收入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那么这种解决办法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虽然确实会有一些相对安稳的时日,但一面墙总是破的、总要担心破的那面墙、总会被破的那面墙影响也将必然成为常态。

这可能在你看来也是一种相对平稳,可你考虑一下,破的那面墙就会只保持当下的破损程度吗?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取决于“远超收入的消费是否存在”与“身边人的耐心”这两个因素。

如果依旧大手大脚,那这个窟窿很快会变成地窖,接着变成黑洞、如果身边周济我们的朋友逐渐失去耐心,那我们也基本上不会再得到帮助。

“我感觉你有些危言耸听。”

有吗?

作为一个平时在咨询中都不怎么使用共情这一手段、坚持“解决当下需要解决问题”态度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刚刚讲的并不夸大,反而是一种大概率发生的状况,而类似的实际例子,我想你的身边也有。

但当然了,之所以会有“觉得危言耸听”的声音,我觉得是基于“能提供超前消费的工具”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以及一些平时消费比较理性的朋友,基于自己从没发生这样状况的过去,而判断“这样的情况其实鲜少会发生”这两个原因。

当然了,我并没有想要去否定工具本身,因为只要它们存在,就有其益处。

就比如,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些变故急需用钱的状况,那么工具就会让我们在不用求助他人、不用低三下四、不用看人脸色的情况下解决燃眉之急。这确实也挺不错。

那么,类似能提供“超前消费”的工具,等于以将风险分摊到未来的形式,变相地增加了我们当下的“钱包厚度”,使得我们拥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

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满是竞争的当下,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安全感、能协助我们平稳度过不少“意外状况”。

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过分夸大它的价值,那我觉得还不够充分。

任何工具本身都是具备一定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而价值和意义存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风险与缺陷。

这就好似,刀既是烹饪美食的必备物品,也同样会有人用它来伤人。

那么,其实你也知道,工具是死的、工具能带来什么,虽然与自身附带的属性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毕竟,不会烹饪的暴徒,他手中的刀多半只会用来伤人。

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工具收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得不问自己“我是一个能善用工具的人吗?”

可能会有朋友说“我肯定是”,也可能会有朋友说“我不是,那谁是”。

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或者说,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早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问题了。

“哈?什么意思?”

在这里我觉得评判“是否能善用工具”,取决于到底是工具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来控制工具。

那么,回到刚刚我们提到的超前消费增加、债务增加、东墙和西墙一起变得愈加破烂情况里,究竟是我们在控制工具,还是工具在控制我们呢?

我想你会倾向于后者。

我的答案和你是一样的,毕竟所谓的“拥有控制权”是指“我可以随意选择,既可以选择进行,也可以选择停止”,而在刚刚提到的状况里,我就只有“还款”这一个选项。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就这么轻易地变成工具的“提线木偶”呢?

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状态时,会有一些朋友选择用“买买买”的形式来让自己开心起来。

而“买买买”之所以会让我们开心,是因为一方面它确实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欲望、一方面买的东西都是自己想要的,满足了内心期待、一方面大肆挥霍与平时的节俭和自我压抑相反,这种释放感让我们欲罢不能、一方面拥有更多东西,也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增加安全感和存在感。

直白点说,就是“买买买”能给自己带来轻松、愉悦和快乐。那么,作为生物的我们,自然贪恋这种感受、自然希望自己长时间的处于这样的感受里,所以重复出现这种状态的概率就增加了。

请一定要明确,这里仅仅只是增加,而增加并不代表大概率出现。

谁也不能否认“即便我们确实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即便我们确实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自己,可我们仍旧受制于生物本能”这一点。

那么,欲望作为本能之一,驱使着我们走完人生前半段。而在我们尚不能从对欲望的贪恋中走出来、尚不能精神相对独立的时候,就碰到了很多可以更好满足自身欲念的工具,那接下来的发展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自控能力很差、难以自我约束、难以自我控制、追求短时满足的我们,因为尝到了“欲望得到满足”的甜头,而开始追逐这种感受;

这样的感受反过来强化了欲望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持续的削弱了我们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接着,一点点地滑向“被欲望控制”的深渊,就变成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可到这里还没完,因为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状态并不好,也想要改变,可又因为挣脱太难、沉浸太容易,所以迫于能力的限制以及继续沉溺要比走出泥潭容易得多,而不得不继续活在这样的模式里。

这挺尴尬的,不是吗?

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收获了很多满足与快乐、可能在随后持续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收获了一些满足与舒适,但始终活在“以为自己在控制自己,但其实自己对自己始终没有多少控制力”、“生活被短时欲望填满,失去了长期规划”、“执着于欲望的满足,而让自己的钱包始终处于被掏空的状态,让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一丁点意外就可能将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摧毁”、“不能善用工具,发挥工具的益处,而让工具始终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并因为它的存在而开始推卸责任、懈怠成长、自我放纵”、“想要的东西必须买,不买就会纠结很多天”等状态中,真的好吗?

曾经有人评价,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总喜欢屯点生活必需品。

虽然这样的习惯是从满是苦难的岁月中流传下来的,未必很适合现在,但我觉得一定的物质积淀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遭遇些什么。就像谁也没有预料到2020年的前半年会那么艰辛。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使自己总是处于钱包干瘪,甚至负债累累的状况中,那用“将自己的生活置于巨大风险中”这样的代价只为了换取短时的、脆弱的满足与虚荣,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两个问题,但很显然在这个时候,本应帮助我们更好应对风险的工具,因为我们错误地使用,而变成了徒增风险的尖刀。

有些东西,只能是作为锦上添花存在,如果频繁使用,除了带来满足与快感外,还会逐渐带走我们生活中的所有;而我们对消费、风险和自己生活的尊重,也不应仅仅只是“在不断添加购物车的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蹲购物券与活动”。

所以,可能在你的心里还会有一些不舍,但请相信,积淀是你需要的,而虽然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但超越欲望会让你更快乐。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