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全國政協召開,這一次大會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這一次大會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而在《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包括將“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大決策法律化。

在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兩天後,也就是3日,蘇聯宣佈第一個和我國建立外關係,這是我國外交的一個很好開端,隨着蘇聯承認新中國,接着保加利亞、匈牙利、朝鮮、羅馬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利亞、南斯拉夫宣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但是直到1949年11月8日,我國的外交部才正式成立,下屬的各司、處等人員相繼走向新的工作崗位。但是在此時又有一個問題比較着急,因爲按照有國必有交,有交必有使者原則,我們要派大使到和我們建交的國家去擔任大使。問題就出在這裏,因爲我們沒有那麼多預備的外交官。根據毛主席“另起爐竈”原則,新中國對原國民政府的外交官一律不再留用,新中國的外交官必須由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擔當。因此主要領導決定駐外大使由中央政府直接從兵團、軍級中物色。爲此軍委還發出通知:每個軍推薦一位師級和兩位團級幹部供外交部挑選。

也就是說,新中國的很多大使都是帶兵的將軍,當時第三野戰軍也有不少的將領被徵召,軍委直接將命令下到了三野司令部,要求在名單上的將軍立刻到北京報道。當時第三野戰軍正在肅清東南的國軍殘餘勢力,接到命令的代司令員粟裕也知道,要調這些將軍去幹什麼。

而這些將軍也得到了命令,他們紛紛向司令員求情,可是這是軍令,粟司令員也沒有辦法,軍令如山,這些將軍雖然不捨,可還是執行了軍令,我們看看當時從事三野調走的兵團級將領都是誰?

擔任三野七兵團副司令員、三十二軍軍長、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譚希林、三野九兵團政委、杭州警備區政委姬鵬飛、三野八兵團政委袁仲賢明,這三位都是兵團級別的將領,他們都接到通知去北京找周總理報道。

等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脫掉軍裝,然後穿上西服,本着軍人服從命令的天職,這些將領全部都乖乖地穿上了西服,這些將軍全部都是半生戎馬生涯,對軍裝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譚希林

可是一旦祖國需要他們的話,他們會服從任何命令,從此他們脫下了心愛的軍裝,穿上了西裝走了異國,走上特殊的戰場,當時譚希林將軍擔任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姬鵬飛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使團團長;袁仲賢將軍擔任駐印度大使。其實不止三野,還有其他野戰軍以及中央機構的將軍被抽調出來去擔任外交官。

他們就是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這也是當時最霸氣的一批外交官,畢竟都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將軍,身體有一股子殺氣,也只有這樣的外交官才能在當時展現我國的國威。

而譚希林將軍在當了四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後,回國重回部隊,1955年被授予了中將軍銜。姬鵬飛將軍雖然沒有回部隊,但是後來擔任過外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務,袁仲賢將軍曾任外交部副部長,1957年病逝。

姬鵬飛

讓我們向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致敬,是他們開創了今日的外交局面,致敬先輩。

參考資料:將軍相逢豈止在戰場——記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