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老師,我現在很難受,你能不能告訴我怎麼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這是一個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而往往我會用“不好意思,在心理領域內,並不存在‘某個問題有固定解決辦法’這樣的狀況,更多的是因人而異、因案例而異”。

而在看到我的回答後,提問的朋友也往往會有所堅持“我理解的,老師。但是我最近狀態確實很不好,你能不能跟我說說怎麼應個急,等我好起來了再說其他的”、“我的情況又不復雜,你只需要告訴我怎麼做就行”。

堅持有時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事情,而不知道你怎麼看待他們的堅持呢,不知道這種堅持是否會讓你有一種“在他們看來,確實存在某種解決辦法,只要自己去做了就肯定有收穫、肯定有緩解、問題肯定能解決”的感覺,就好像是“醫生,我感冒了,給我開點感冒藥吧”,“感冒藥就在你面前的櫃檯裏,你看你想要哪個自己取就行了”一樣。

而可能就是因爲在生活中類似“有對應答案”的狀況確實存在不少,所以才讓我們誤以爲“所有的問題都有對應的、固定的、適用於每個人的解決辦法”。

但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老師,我有嚴重的社交問題,你能不能幫幫我呢?”

“朋友你好。那麼我想問的是,你提到的‘嚴重的社交問題’具體指的是什麼呢,能不能簡單說說呢。”

“就是隻要聯想到社交,我就開始全身發抖、特別恐懼;路上看到行人也會遠遠避開,總覺得他們會說我胖、會挑我的毛病、會諷刺我。現在我多數時間就在家裏,門都不敢出。”

對於這位朋友描述的狀況,你覺得他的問題大概有哪些,或者說,你覺得解決問題的重點和突破口在哪兒呢?

當然了,在這裏並不是想要進行什麼案例解析,但我想即便是你,也能從這段文字描述中感受到他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那麼,我們確實可以根據“門都不敢出”的逃避行爲,去判斷他現在非常缺乏安全感。

“這誰都知道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爲什麼要特意提出來呢?”

人對世界的認知往往是非常侷限的,這種侷限很多時候在於“我們給某件事或某物貼上某個標籤之後,就覺得不會再有其他的事或物能被貼上這個標籤”。所以,僅僅只有明顯的逃避、明顯的恐懼纔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

“老師,我每天都活得很累,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你能不能幫幫我。”

“朋友你好。你提到自己活得很累,那這個累具體是指什麼呢,是工作壓力、持續的自我勉強,還是其他什麼呢?”

“我也說不清楚,可能多少有些自我勉強吧。我小時候過的特別慘,爸媽總是吵架,還有事兒沒事兒的就打我,有次我跟朋友說了之後,第二天班裏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拿我的家庭取笑我,說我是‘沒人要的野孩子’,我心裏特別難受。然後從那天開始,我心裏有什麼就不再跟別人說了,並且也總在別人面前裝的特別開心、特別幸福,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可現在明明婚姻並不幸福,我卻總得僞裝,這讓我越來越接受不了自己。”

如果我說這裏面也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會不會感覺意外呢?

小時候他受傷的經歷,讓他不敢再次敞開心扉,並不斷地在他人面前進行自我僞裝、對外表現的特別強勢、特別幸福,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爲了保證自己不再被傷害。那這樣做不就是因爲內心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會被傷害嗎?

生活中確實存在直路和彎路,但無論是什麼,它們多半都是指向共同的目的地,所以,並不是貼上某些標籤之後,這些標籤就只對應這類東西了。

當然,可能會有朋友說“你是想要傳遞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這個意思”。

確實,我有這樣的意思,但是世界確實不是非黑即白的,可同時也是非黑即白的。

所謂的不是非黑即白,其實就像剛剛說的一樣,同樣一個核心,可能有非常多不同的表現,甚至這些表現可能還是自相矛盾的(有的人的喜歡是以不斷接近爲表現、有的人的喜歡是以保持距離爲表現、有的人的喜歡是以傷害對方爲表現);

而所謂的非黑即白,是在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着一些諸如餓了就得喫東西、有生便有死、水在零度會開始結冰,這樣“固定問題對應固定答案”的狀況。

可能在之前你並沒有認真考慮過“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世界究竟包含了什麼”,也從沒想過“世界上可能有很多對錯”、“每一個核心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自己很多時候只看到世界的某一部分”。

而也正是因爲這些,以及從小到大自己想要的,父母多半都會幫自己獲得、自己想要的,往往都可以“用錢解決”等經歷,爲我們塑造了一種“問題都有固定對應答案”、“喜怒有固定表現形式”、“對錯也有唯一標準”的假象;缺乏挫折歷練、總被人“罩着”的過往,也讓我們認爲“生活中真的有‘只要做了,就能徹底解決所遇問題’的方法”。

但無論是這篇文章所帶來的信息,還是你這些年的人生經歷,我想你都已經看到了,很多東西確實不是如自己曾經所想的那般非黑即白、“只要做了,就能解決所遇問題”的想法太過天真,不過是“捷徑”心理、逃避責任習慣的表現。

那麼,非黑即白和“不是非黑即白”就是同時存在了,於是,該做的事情,自己也都需要去做。

可爲什麼這個世界裏有這樣矛盾的狀況呢?爲什麼不能統一成非黑即白呢?

非黑即白是固定的、是“問題對應固定的答案”;“不是非黑即白”是充滿可能性的,也就是缺乏安全感可以以“逃避”爲表現,也可以以“自我勉強”爲表現。固定的東西保障了這個世界的基本運作,而可能性則讓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顏色。

或者這樣說可能更直白一點吧,在沒有人類的世界裏,萬事萬物大都是在遵照客觀規律運行,而在人類文明裏,我們是在按照自己貼的標籤去理解社會、去遵照自己設定的規律生活,那“自己貼”和“自己設定”,不就是不固定、滿是可能性的嗎?

當然了,雖然這樣一看可能性確實有非常多,可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

無論是安全感、愛、喜歡或是其他,都只是我們內心中的某種感受。在一開始它僅僅只存在於我們的精神和心理層面,但也就像有了笑的情緒,就會伴隨着相應的表現一樣,這些感受也會伴生相應的行爲。

可也就像這些感受本來只是感受,並沒有“安全感”、“愛”、“喜歡”這樣的標籤一樣,我們在給它們貼上相應的標籤之後,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關於它們的看法,就比如,我需要遠離風險,這樣才能安全、愛一個人就要爲對方付出、喜歡對方,就要快點告白;

接着又像貼了標籤之後我們就會按照標籤去理解、看待它們一樣,我們也會在現實層面貫徹自己對它們的理解、認知和定義。

所以,認爲逃離可以帶來安全的朋友,就選擇了逃離、認爲把自己裝在“強大”的假象裏就能保護好自己的,就會這麼做。

你看,決定如何表現的並不是“安全感”,而是我們對“安全感”的理解。

所以,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每個人對自己、對自己生活中的各類標籤的理解都不同,又如何有統一的、只要做了就有效果的解決辦法呢?

但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大概只有“先梳理自己的認知,再去讓自己的認知與行爲均能成爲自己的支撐,而不是消耗”這個嚼之無味的方向吧。

歡迎關注,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