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是肺鱗癌患者,在當地化療兩週期後出現血小板下降,低於30*10^9,可是又是輸血小板,又是打血小板生成素,20天后兩次複查血常規,白細胞和紅細胞基本正常,但血小板依然在原來數值左右徘徊。後續的治療無法進行,張先生很是苦惱,便來到我們醫院諮詢有沒有其他治療辦法。

癌症病人化療後血小板下降,很多醫生潛意識裏會認爲一定是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於是第一時間開始打升血小板的針,太低的就開始輸血小板。血小板升不上來,就認爲是藥物對血小板抑制太厲害。然而,有時候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化療後血小板低,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血小板的正常壽命是 8~10 天,所以血小板一般是在化療後 7 天開始下降,化療後 14 天達到最低點,之後緩慢上升,在 28 天到 35 天恢復到基線水平。除了血小板減少,患者常常會在更早期有白細胞的減少。如果患者情況基本符合上述這個規律,那基本可以考慮是化療藥所致。

如果病人白細胞和紅細胞基本正常,只有血小板比較低,而且反覆打血小板針,甚至輸血小板,數值仍非常低,則要考慮以下因素。

1.EDTA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症

這個之前有專門的篇幅講過,病人本身血小板並不低,檢測的問題呈現出低。血常規的試管一般採用 EDTA 抗凝的,但 EDTA 可以使某些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檢測數值明顯低於實際的血小板計數,即EDTA 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如果將血液標本塗片,鏡下觀察會發現血小板的數量並不少,但有明顯的聚集現象。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枸櫞酸鈉抗凝的試管重新採血。

2.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症(ITP)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在腫瘤患者中也是比較常見的。ITP的特點是,除了血小板的減少外,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凝血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即便患者的血小板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出血表現也往往不明顯。ITP 的發病,是體內產生了針對血小板的自身抗體,導致了血小板在脾臟等部位的過多消耗。由於存在抗體,補充的外源性血小板常常短期內遭到破壞,所以就算連續輸血小板,卻沒有明顯上升。治療上包括糖皮質激素、靜注丙種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長因子。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3.感染因素

感染不僅可以加速血小板的清除,使血小板的壽命縮短,還可以使血小板過多的消耗,後者發展到一定程度即 DIC。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病原菌: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都可引起。但病毒感染更多見,比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HIV、EB病毒、鉅細胞病毒等感染可大量消耗血小板。呼吸道感染髮生率高,避免感染、積極處理感染纔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