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名小廚看武俠電視劇,就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但凡是厲害的人物,一定有個響亮的稱號!

什麼南慕容,北喬峯啦,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呀,紫氣東來卓東來……

總而言之,實力強不強先不提,名號一定要夠響夠逼格,不然就逢人弱三分!後來,名小廚發現,不僅僅人的江湖是這樣,美食的江湖更是這樣。

在取菜名這件事上,中國人絕對能吊打全世界。上至國家大事,下至民間趣事,古今中外大小事都能跟菜名扯上關係。

比如這道“一國兩制”:

多麼有政治色彩的一道菜,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再比如這道“紅燈區”:

這道“波黑戰爭”:

這道“男人靠得住”:

母豬會上樹?我竟無言以對。還有這道“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

海帶絲猶如黑髮,至於我的手……我的手???

天馬行空,無奇不有。或許是哪位老兄腦洞大開,亦或許是老闆的才華無處施展——總之能想到這些名字的,絕對不是一般人!

想當年,趙麗蓉老師的小品《打工奇遇》,在春晚的舞臺上告訴世人:一個好的菜名,是能讓普通菜迅速鍍金的。

比如一道蘿蔔拼盤,一聽就是個小餐館的下酒菜,但鞏漢林老師卻管它叫“羣英薈萃”,一下就成了酒店的高檔菜!再比如一杯普通的二鍋頭,取了個“宮廷玉液酒”的名號,我的天吶,一百八一杯呢!

當然小品裏的老闆改菜名是爲了騙錢,但不得不說,取菜名真的是門學問。因爲不論是人名還是菜名,對人還是對美食,名字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符號。

#01 哪些菜品命名不可取?食客青睞的菜品名是哪般?

在餐飲行業,可以說起好菜名就相當於多找到一把能打開銷量之門的密匙。它能勾起顧客購買慾望,提高下單轉化率;也能把餐館的品牌和調性深深地印在顧客腦海裏,形成記憶點。

但起好菜名並不容易:要麼是和別人千篇一律,要麼是過於新奇,導致顧客看不明白。究竟怎樣的菜品名稱可以得到食客青睞,又能幫助餐廳提升業績呢?

先看反例,哪些類型的菜名不可取?

1.菜名過於家常不可取。比如“拌黃瓜”,這種聽起來再簡單不過的菜品就不要寫上去了,哪怕手法跟家常菜產品一樣,也可以起一個相對感覺有難度的菜品名。

2.菜名過於花哨不可取。光聽菜名,完全想象不到是什麼食材、怎樣的製作方法,點菜就要花去一定的時間,消費者的體驗感一定好不到哪裏去。這都是餐飲老闆們使勁使錯了地方,產品名雖然重要,但切忌畫蛇添足。

3.菜名寓意不好不可取。比如有“輸”“血”等的諧音,就不適合做菜品名,容易讓人覺得討不到好彩頭。

總的來說,菜品起名不亞於起餐廳品牌名,需要重視,要有講究。通常來說,可以根據以下方式命名:

以材料命名,當配料佔比超過30%時,建議可以使用此方法命名。它能讓顧客迅速明白這道菜的食材構成,避開他們可能不喜歡喫的配菜。如肉末茄子,尖椒土豆絲,雙椒雞。

以典故命名,如“佛跳牆”。以菜品的傳說故事或歷史背景命名的菜品通常都有着很久的歷史,都是中華美食的傳承。

以地區特色命名,如北京烤鴨、德州扒雞、潮州滷鵝、新疆烤全羊等。

以寓意命名,強調菜餚的藝術性,賦予其詩情畫意。如掌上明珠、百鳥歸巢、一行白鷺上青天、鴛鴦戲水。

以烹飪方式命名,如“紅燒海蔘”。紅燒海蔘聽名字就很容易聯想到菜品的色澤,紅燒是我們最常見的烹飪方法,以其較重的口味和鮮香的味道成爲了受大衆喜愛的家常味道。

以藝術造型命名,強調菜餚構圖的藝術性,使菜如詩如畫。例如:二龍戲珠、瑤池鮮果、游龍戲鳳、金魚戲水。

以諧音命名,運用同音的字或詞取代菜餚本身的字或詞。例如:發財魚圓湯、霸王別姬(鱉、雞)。

以素菜形式命名,將菜餚做成葷菜的樣子,滿足少數人心理,以享口福。例如:素海蔘、素雞、素魚圓、素钁魚。

以中西結合命名,強調菜餚是採納西餐原料或西餐烹飪方法制作的,喫中餐菜,體現西餐味道。例如:千島牛肉、吉利蝦排、沙司扇貝、牛排布丁、法式豬排。

還有以口味口感命名,如“魚香肉絲”。魚香是川菜主要傳統味型之一,這種用菜品的味道來命名的菜也是常見菜名的一種,一看到食客就可以簡單明瞭的知道菜的風味,避免食物選擇出現錯誤。

#02 3個關鍵點+3個基本原則

除了以上命名技巧外,還需要注意取名上的一些關鍵點。

比如主打菜和普通菜使用不同的起名法,主打菜是一家餐館的重點,需要讓顧客有足夠深的記憶點,這樣才能提高它的復購率。而普通菜品使用一些基礎起名法,它們對主打菜更多是一個陪襯,儘量不要喧賓奪主,轉移顧客的注意力。

另外菜名最好控制在8字以內。科學研究表明,人們的短時記憶能力只能記住8個字符以內的內容,超出這個範圍就很容易遺忘。如果想讓顧客時常復購,儘量精簡菜名。

除此之外,菜名儘量帶上食材名。有的餐館會用一些不含食材名的菜名(比如金玉滿堂—炸糕,青山綠水—豆腐青菜湯),導致名字看上去過於花哨,顧客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因爲不明白,菜品的點單量就自然難以提升。

當然,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命名方法與關鍵點之外,如果很難拿捏最終要使用哪個菜品名字,可以用以下三個原則來檢測它的可用性:

1.聽完能不能馬上正確地寫出來

有趣、有記憶點的名字識別成本更低,容易看懂,可以提高點單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顧客在點評平臺的評論中還能記得這道菜的名字,說明這個菜品名稱起得是很成功的。

2.簡單明瞭

雖說餐廳都想起一些特別的、有新意的名稱,但千萬不要背離基本原則,首先要讓讓顧客知道自己點的是什麼東西,而不是不停地叫來服務員詢問。別人第一聽到這道菜後,能不能馬上知道這道菜是什麼菜。

3.易傳播

易傳播其實跟有記憶點是相互綁定的,菜品名首先要能讓人容易記住,其次就是好聽,容易說清,這樣轉述成本更低,當然如果有意思就更好了。

比如四世同堂的“銅鑼烤鴨”,一方面與其他烤鴨產品名稱區別開,另一方面烤鴨端上來是放在一面鑼上切片的,菜名體現出用餐時的體驗,無疑就很容易被記住,並且容易被傳播。將太無二的招牌壽司“秋天的童話”,至今已經成爲了熱壽司界的代表,整體設計色彩和口味讓人們記住了這個簡單好記的名字,並且因爲名字本身的美感更易傳播。

#03 升級菜品名,自查這5點

一道好菜,好的名字必不可少,關乎着菜品的銷量,也關乎着品牌的門面。忽視這一環節,產品再好喫也叫不響亮。

1.有品牌辨識度

通過菜名體現品牌特色,這一點只有爲數不多的企業會注意到並且應用到門店。

渝是乎的菜品名就都是遵循AABB句式,如藕帶節節、海藻絲絲、椒椒做的香腸、花花番茄魚,和他們的品牌定位故事“花花椒椒與酸菜小魚”相匹配,很有品牌辨識度;並且在品牌辨識度的基礎上,讓菜品活靈活現,融匯進了品牌故事中,顧客也清晰地知道這道菜是什麼食材。

2.聽起來有食慾

菜品名字忌怪,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詞彙一定不要用,而要找那些讓人聽着就有食慾的詞。比如“口水雞”,聽到就有種會流口水的感覺。比如“果木香薰牛排”,好像遠遠地就能聞到誘人的香氣。

3.包裝得上檔次

有些產品可能是很簡單的菜品,但是用名字包裝一下,這道菜就會很上檔次,讓人感覺是道大菜。

麥當勞薯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麥當勞薯條系列出了普通薯條、扭扭薯條、薯條就醬、薯格等產品,其實一樣是薯條,只是有的變了個形狀,有的變了製作方法,有的加了料,這樣也就有了差異化的價格。

而就因爲起了不同的有趣的名字,再加上出品形式的包裝,消費者也很感興趣並且買賬。相反,如果起的名字過於通俗,如炸薯條、撒醬薯條,感覺上就完全不同了。

4.有內涵

有些品牌的菜品名起得有詩意、有內涵,這樣的產品名也可以讓人回味很久。

如韓寒開的網紅餐廳“很高興遇見你”,很多菜品名如“你沒喫過我的豆腐”“來自星星的炸雞”“你儂我儂的蛤蜊麪包湯”“不離不棄提拉米蘇”“那些年錯過的烤羊排”等。

很口語化的表達,結合了自己的寫作風格,也是體現出了品牌調性,這樣的品牌名稱也算得上是內涵表達了,向食客傳遞了一種風格和感覺。

5.有故事或說法

挖掘古時候的菜品名,這些菜每一道都有一個故事,所以名字都起得豐富有內涵。

比如“過橋米線”,相傳是清朝時滇南一位秀才到島上讀書,他的妻子常常弄了他愛喫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喫,因爲到島上要過一座橋,爲了紀念她,人們便把她做的米線起名叫“過橋米線”。有了故事的加持,往往人們會對這道菜品產生一些獨特的情感和記憶。

總而言之,好的菜名可以加深顧客對餐廳的印象,起得好,起得有意思,能夠增加深顧客對餐廳,對菜品的記憶。但如果餐廳爲了吸引大衆眼球,菜品名稱只顧噱頭,不追求貨真價實,最終受影響的還是餐廳。畢竟味道爲王,是餐飲永恆不變的真理。

在中國有超過3000萬廚師羣體,擁有中烹協“備案廚師”資格認證,在個人職業道路上可以獲得更多工作機會、被動收入和學習渠道。中烹協備案廚師也是優秀廚師在衆多同行中脫穎而出的契機,這是一個可以讓廚師羣體真正獲益的機會,可謂“一證在手,前景不愁”!——備案廚師,來名廚之家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