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兩部不那麼傳統的“諜戰劇”。

剛開播不久的《隱祕而偉大》和即將收尾的《瞄準》。

很湊巧,它們的出品方里,都有五元文化。導演也都來自五元文化創始人五百發起的弧光聯盟。

弧光聯盟的標誌是,導演的名字背後有【A.L.U】的標識。

《瞄準》由五百、別克共同執導。

《隱祕而偉大》由王偉執導。

在對比下,《瞄準》被《隱祕而偉大》碾壓。

回顧下五元文化出品的作品,口碑好的,導演列表裏都有王偉。

從早一點的《畫江湖之不良人1》,到《白夜追兇》,再到這一回的《隱祕而偉大》。

差一點的作品,也幾乎都有五百。

從今年“迷霧劇場”的坍塌之作《在劫難逃》,再到這次的《瞄準》。

不敢想象,沒有王偉的五元文化,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

僅目前作品看,從導演能力評判,王偉甩開五百一個段位。

下文,Ifeng電影將以《瞄準》和《隱祕而偉大》爲樣本,從人物刻畫、劇情邏輯和節奏把控,做一個導演能力的直觀對比。

人物

無論什麼題材的劇集,人物立住了,劇集才立得住。

但人物立住,只是及格線。

經典的人物,還必須戳中人心。

如何戳中?

一個很簡單的指標是,觀衆能否對人物產生共情。

人物的每一次內心抉擇,都是讓觀衆共情的點。

只有觀衆代入人物的處境,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的選擇。

沒有辦法讓觀衆共情的人物,觀衆就會感覺是“隔岸觀火”。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跟觀衆沒什麼關係。

《瞄準》中,黃軒飾演的蘇文謙,帶給人就是這種感覺。

這跟演員表演無關,而是劇本上有缺陷,導演也沒有圓回來。

蘇文謙一開始雖是無黨派人士,但曾爲國民黨服務,隸屬國民黨的殺手組織“水母”。

他爲什麼從“水母”退出?

原來,三年前他被陳赫飾演的池鐵城設計,誤殺救命恩人。

蘇文謙與池鐵城分道揚鑣,他改名爲曾思過,隱藏於民間。

《瞄準》對此,僅僅是一個閃回,就交代完畢了。

人物最重要的內心轉變,以最潦草最倉促的方式展示。

觀衆體會不到蘇文謙的內心痛苦。

觀衆看他,就像是看着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

《瞄準》的人物,基本就是出場就定型了。

從開頭到結尾,在一條線上,從哪裏共情?

《隱祕而偉大》裏,李易峯飾演的顧耀東,就不一樣。

很多觀衆在顧耀東身上,看到的是自己初入職場的影子。

王偉花費了很多筆墨,刻畫了顧耀東剛到警局上班時,四處碰壁的處境。

被人恥笑。

被人孤立。

被人排擠。

被人暴揍。

每一個難處,都有完整的、細微的情節鋪墊。

觀衆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獨,委屈,以及理想與現實懸殊落差後的痛苦。

觀衆認同了這個角色。

難能可貴的是,顧耀東在塵埃中,始終保持着如金子一般的性格。

他堅守“匡扶正義、保護百姓”的信念。

他堅守善良、正義、良知。

他的人格,對觀衆來說,就是一種正向的引導和激勵——

哪怕再不順,也不能忘記初衷。

劇集就真正起到了一種教化作用。

而之後顧耀東在我黨戰士的引領下,不斷成長,並最終成長爲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也會顯得水到渠成。

這纔是拍主旋律正面人物的典範。

《瞄準》一上來,正面人物就“高大上”得不得了,太平了。

《隱祕而偉大》則讓每一個小人物有代入感,並期待跟隨角色一起成長。

邏輯

劇情的邏輯,決定了一部劇的可信度。

很多人說,這是編劇的事。

但導演作爲掌控全局的人,是可以向編劇提出質疑,並用一定技巧幫編劇填坑的。

之前的《在劫難逃》,看不出五百有填坑的能力。

他更像是跟着編劇一起,把坑砸得更大更深一些。

《瞄準》一開篇,口碑看似不錯,但邏輯錯漏的毛病,已經暴露了。

隨着劇情的播出,這部劇的口碑一再往下掉。

因爲邏輯的錯漏越來越多,五百再怎麼在視聽語言上下功夫,也遮掩不住。

《瞄準》邏輯高度依賴巧合。

雖然無巧不成書,但《瞄準》是沒有巧合,都拍不下去了。

比如一開始,特務接頭點正好在蘇文謙的攤位旁。

接頭組織“水母”,恰好是蘇文謙以前隸屬的組織。

恰好蘇文謙是神槍手,出手阻止殺手殺死特務。

恰好這天還是蘇文謙“女兒”小雪的生日。

恰好蘇文謙買的生日蛋糕,是池鐵城做的。

恰好池鐵城拿出蛋糕時,被小雪用彈弓破壞了。

恰好小雪逃走時,遇到了自己的外公……

我們看不到邏輯起承轉合的必然性。幾乎都是偶爾性在推動。

《瞄準》有諜戰戲份。

諜戰是高智商的對決,其對邏輯要求性就更高了。

但《瞄準》一上來,就有貽笑大方的橋段。

一邊說殺手“牧魚”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只有兩個人看過他的檔案。

一邊說“牧魚”的特徵,是隨身攜帶一塊木魚。

而恰巧,蘇文謙關鍵時候阻止殺手的,就是一塊木魚。

What?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哪個神祕殺手,會給自己留下一個赤裸裸的標誌?

以管窺豹,《瞄準》的劇情只適合隨便看看,一較真它就漏洞百出。

《隱祕而偉大》的做法,很聰明。

它除了諜戰部分外,劇情的另一大主體是,上海市井生活,以及顧耀東職場生活的呈現。

坦白講,生活戲和職場戲,要比諜戰戲,“容易拍”。

因爲那個年代的市井生活和職場生活,與當下是相通的。

但諜戰,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它講究懸念,注重邏輯,要有高智商的對決。

如果有太刺眼的邏輯缺陷,不僅人物顯得太“弱智”,也把觀衆當“弱智”。

《瞄準》喫了這方面的虧。

《隱祕而偉大》充分“揚長”,生活部分和職場部分,立住了。

諜戰部分,也沒有太明顯的“短板”。

夏繼成作爲我黨的資深特工,在不同身份間遊刃有餘。他的智商在線,能力在線,諜戰部分的邏輯也就不會掉線。

《隱祕而偉大》邏輯上也有巧合,但它依賴於人物的行爲邏輯,並作用於人物的成長。

比如顧耀東恰巧碰到了喬裝逃離的沈青禾。

這是巧合。

但顧耀東不開槍,這是他的性格使然。

也因爲他得知沈青禾是共產黨員,他對沈青禾改觀了,促進之後倆人感情的昇華。

如此,雖然是巧合,也是情理之中。

節奏

五元文化的一大毛病,是愛注水。這一點,我們曾在“差點壞了迷霧劇場的口碑,這家公司需要反思了”一文中有詳細解讀。

之前短劇就愛注水。現在到了長劇,《瞄準》的注水就愈發“有恃無恐”了。

《瞄準》總共有57集,但它講述的是八天七夜180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平均下來7集講述一天的故事。

並不是說,7集講述一天的故事,就一定注水。美劇《24小時》,就挺緊湊。

但《瞄準》“注水”了。

有太多廢棄的情節。

廢棄的人物塑造。

廢棄的邊角信息。

廢棄的滾軲轆對話。

誰看誰知道。

爲什麼說是“廢棄”?

因爲可有可無。

少了不影響,多了不添彩。

它們存在的意義,是把這部劇拉長到57集。

尤其鮮明的是,劇中幾個主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全部有點“討人嫌”,也成了很功能性的角色。

《隱祕而偉大》在節奏掌控上,比《瞄準》高明不少。

雖然它節奏稱不上快,但有《瞄準》所沒有的兩個優點。

一個是,言之有物。

比如上海市井生活,看着絮絮叨叨的,有時讓人不禁想倍速播放。

但它們卻不是無效敘事。

顧耀東一家人平凡幸福的日常,是顧耀東性格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顧耀東在職場上處處碰壁,是小人物成長的縮影,觀衆也有共鳴。

另外一個是,張弛有度。

在慣常想象中,諜戰劇應該是《瞄準》這個風格的:高壓、緊張、有各種追逐戲份和槍戰戲份。

《隱祕而偉大》卻拍得非常鬆弛,非常生活流。

並且,恰到好處的喜劇運用,更凸顯出王偉超強的掌控力。

喜劇的點綴,讓一些爛俗橋段,一下子活泛起來。

也避免這部核心很主旋律的電視劇走向嚴肅、刻板。

而這,恰恰是《瞄準》的毛病。

從能力上看,王偉在弧光聯盟其他人之上。

但相較而言,五百更像是五元文化的“靈魂人物”。

從今年迷霧劇場的《非常目擊》、《在劫難逃》,以及優酷懸疑劇場的《白色月光》,它們的毛病跟《瞄準》的毛病一模一樣——

剛開始還可以。

視聽語言也不錯。

但劇情還沒到中段,就開始拉胯。

只能拼命用視聽語言,或一些動作戲來“挽尊”。

五元文化之後還有不少作品。

是否還會這樣“冰火兩重天”?

不得而知。

但我有個建議:別學五百。

先向王偉好好學學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