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话外

——武警天津总队执勤一支队提升谈心质量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新闻观察

有人说:“好的思想工作,应该像盐一样,能够溶于食物。”谈心的意义,就在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溶解。谈心的工作在“话里”,功夫在“话外”。要把谈心交心做得扎实有效,先要解决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战士、用什么样的形式沟通交流、用什么样的态度解难帮困等问题。

——题记

经过午后一场大雨的洗刷,傍晚时分,空气中透出一丝凉爽。训练场周边草木葱茏、蝉鸣起伏,武警天津总队执勤一支队执勤十一中队指导员郭一东和战士们肩并肩,沿着跑道外侧有说有笑地走来。夕阳的金光铺满营院,在他们面前拉出长影。郭一东感到惬意和畅快。

郭一东当指导员3年多了,这份惬意和畅快是对他带兵经历最深厚的回馈,更加深了他对工作的理解和热爱——他认为,带兵是灵魂的深度交往,是心灵的碰撞、交融。因为带兵,他得以和战友分享人生,走进彼此的世界,换来阅历的丰富、自我的升华。郭一东说,这种获得感离不开“谈心”。

同一个训练场上,排长侯志排却正因“谈心”而郁闷。他从军校毕业不久,为了提高工作标准,尽快熟悉情况、树立威信,便时不时找排里战士谈心。几天前,侯志排见一名士官在队列里“耷拉”着,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叫到一旁,想不到没谈几句竟吵嚷起来,针锋相对之下,那名士官跑到中队部要求调离本排,俩人因此陷入“冷战”。

郭一东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谈心哪有那么难。”

侯志排却觉得“人心隔肚皮”,谈心的功夫真不好练。

其实,谈心的工作在“话里”,功夫却在“话外”……

一扇无形的“玻璃门”

跟侯志排起冲突的,是中士王宇航。他脾气犟、有棱角,但绝不是一言不合拍案而起的性格。那天拌嘴后,王宇航心里懊恼,作为班长,跟排长吵架不是小事。事实上,他一直对侯志排心存敬意。“侯排长为人正直,一丝不苟,做事情总是负责到底。”他跟班里战士这样说:“只不过……”

王宇航不知该怎么形容,但他心里清楚,这次吵架,偶然中有必然。

中队不少人评价侯排长“工作方式过于强硬”。侯志排没料到,也想不明白。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上军校时,曾被战友定义为“理工男”。当排长后,侯志排很少大声讲话,更不可能声色俱厉。他还总担心自己在工作上失之于“软”,不够泼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过于强硬”挂上钩?

但周围人感到,侯志排老是“憋着一股劲”。中队一名士官周末临时有事,想请假外出,找战友调哨,两人已经商量好,但侯志排不依不饶,上哨安排表上白纸黑字,没有提前上报,不能随意调整。有时工作遇上难事,排里战士提意见,只要涉及变通,十有八九会被侯志排全盘否定。时间一长,大家对侯志排的“铁面”望而生畏。“铁面无私好是好,但时常冷得叫人受不了。”

侯志排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战士们的积极性消减了,工作中各样矛盾因而变得突出,推一推、动一动,闷不做声,死气沉沉。那天,侯志排值班,在训练场上见王宇航正组织单杠一练习训练。侯志排问:“课表安排应该是单杠三练习吧?”王宇航没有接话,冷冷地下口令:“停!改单杠三练习。”

侯志排望着王宇航,但王宇航的目光一直避开他。侯志排默默站在一旁,良久无语。

人在诸事不顺时,难免急躁,一点就着,遇火就爆。侯志排积累了一肚子苦水。吵架那天,他跟王宇航说话时,不论语气还是内容,确实有些“过火”。“作风散漫、有损形象,还不如新兵……”这在王宇航听来十分刺耳。他“回敬”侯志排:“我当兵年头比你长,别以为官大一级压死人!别人怎么想,你知道吗?”

“别人怎么想,你知道吗?”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侯志排。带兵就是带心,他一直希望能把战士们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甚至南辕北辙。做思想工作是他身上一块很脆弱的短板。侯志排清楚,自己性格过于内向,缺乏幽默细胞,不善聊天,也不爱聊天,找战士谈心每每冷场,甚至吃了不少“闭门羹”,这令他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带兵。他有时候想,自己的所谓“谈心”,充其量只能算是“谈话”。

“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不顺心?”战士摇头,“没有”。

“那为什么老是闷闷不乐?”战士低着头说“没有”。

“我的感觉错了?”

“排长,我以后注意。”

……

有时“尬”得太久,战士会怯声问他,“排长,没什么事,我先回去吧?”

侯志排谈心,总是卡在这样的场景里,令他憋屈。他感到自己手里缺一把钥匙,一把能够打开战士心扉的钥匙。面对树在自己和战士之间的这扇“玻璃门”,他甚至渴望得到一把榔头,将门砸得粉碎。

晚饭后,侯志排收到郭一东发来的短信,“忙完后,想找你聊聊。”侯志排秒回“明白”。

熄灯后,侯志排敲开了郭一东的门……

情同此心,心同此理

郭一东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分配到支队后,先后当了两年排长和两年多助理员,2017年任指导员以来,所带中队连续3年评为总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得到上下一致认可。

在侯志排看来,郭一东是自带光环的那种带兵人,书生意气,谈吐不俗,又能跟战士打成一片。侯志排一直默默地向郭一东学,但学不像。有些话,郭一东说出来是一种感觉,自己说出来却变成另一种感觉。郭一东的长项恰是他的短板。

最令侯志排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中队参加总队年度军事训练考核前,郭一东给官兵作动员。当时距正式考核不到半个月,不少战士单杠二练习、处突着装1500米跑等训练课目还在及格线上挣扎。那天下午的摸底测试后,郭一东把官兵集合在搏击馆内,集体谈心。

“怎么办?”排长、班长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讲问题、出主意、表决心,列兵、上等兵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自己的打算,有的提出强化训练建议,有的拍胸脯保证,要为中队争光,气氛非常热烈。郭一东中肯地答复、点评每名战士的发言。他说,咱们中队的标兵牌子保持了14年,今年要是掉了,就扯块白床单,党支部成员带头把名字写上。往后中队的人,都知道荣誉是咱们这批人弄丢的。

“是捧奖牌、还是挂床单,在大家!”郭一东话音未落,搏击馆里掌声雷动。那一刻,侯志排深深感受到中队官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什么郭一东说话总能说到战士心坎上?诚然,口才好是一方面,面对全中队官兵讲话,的确需要口才。但侯志排发现,有时排里战士不向自己吐露的心事,对郭一东却竹筒倒豆子。这又是为什么?

现在,郭一东就坐在侯志排面前,而侯志排期待着答案。

侯志排把自己跟士官之间的矛盾,连带心里积压了许久的困惑、憋屈统统倒了出来。他当过兵,却和战士有隔阂。郭一东没当过兵,却不存在这样的隔阂。“是不是我不适合带兵?”侯志排问。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谈到这些时,侯志排鼻子一酸,眼眶湿润了。

郭一东从侯志排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8年前刚当排长,郭一东踌躇满志。排里战士神气地向别人炫耀“我们排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郭一东听了美滋滋的。最开始,他身边时常有一群战士众星拱月般簇拥着,谈天说地,问这问那。郭一东沉浸在这种感觉中,觉得“夫复何求”。直到有一天他才恍然发现,自己被悄悄地“孤立”了起来。

一次谈心时,郭一东分明听到战士起身瞬间那一声叹息。上等兵小宋连续两次在哨位上打瞌睡,被郭一东叫来。小宋说,是因为晚上睡不好。郭一东问为啥,小宋说自己也弄不清楚。郭一东想到报刊上一篇关于睡眠时间的短文,于是侃侃而谈,向小宋说明“8小时睡眠并非对每个人都是必需”。他说,自己也睡得很少,但精神不差。见小宋还是闷闷不乐,他又讲到调整心态的重要性,讲到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勇于面对现实、要改造客观世界……至于小宋为什么叹气,郭一东当时并不明白。

“郭排长确实有才,就是虚头巴脑”“老是谈文艺、谈哲学,受不了”“太高冷,不接地气”“一谈心,就像传唤人一样,挨个叫,还带个本子,也不知道记了什么”……郭一东无意间听到大家这样谈论自己。

要是当面被人点破,郭一东肯定不服气。他性格要强,平日里对“没当过兵就带不好兵”的观点,总是极力反驳,更想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给别人看。然而“知屋漏者在宇下”,对战士的风评,他却无言以对。

中士张弛给郭一东讲了一个故事。新兵连时,张弛与同年兵李硕交好。有一天,两人在考核中一起“冒泡”,一起挨批评,一起赌气不吃饭。到晚上,李硕兀自坐在晾衣场发呆,张弛去陪他,俩人从一整天的不顺心,聊到彼此的经历、从军的抱负。李硕说,“今天是我20岁生日,本以为一切要独自承受……”张弛一听,立即回班里摸来半袋饼干、一支烟,为李硕庆生。俩人轮流抽完一支烟,好像共同承受了痛苦,彼此宽心,相互打气,心里好受多了。

张弛讲着,笑新兵连时自己的幼稚、单纯、脆弱,把小小挫折当作人生低谷,无病呻吟、小题大做。可是多年后,对张弛、李硕而言,那半袋饼干、一支烟,竟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才是战友情。”张弛说。

没有“情同此心”,就难以“心同此理”。跟战士处得长了、交得深了,郭一东渐渐懂得,带兵不是说话那么简单,和大家交心更是书本上学不来的。“谈心的功夫在‘话外’。每名战士的内心都是生动鲜活的世界,想要触动、了解这个世界,你的一颗心,就要同他们一起跳动,快乐他们的快乐,感动他们的感动……”

侯志排默默地听着。

他在郭一东的故事中寻找着答案……

谈心说难也不难

陈彦名是中队很有特色的一名上等兵,特就特在心直口快。尽管在参加勤训轮换时受了伤,可他总闲不住,除了力所能及地搞搞卫生,还常给别人做思想工作。班里战士遇到困惑,总愿意跟他聊,这令侯志排对他刮目相看。

今年7月,侯志排跟对象商量结婚的事,双方父母因彩礼谈不拢,侯志排好生郁闷,他对象也不顺心,俩人多次在电话里吵架,甚至提出分手。

“侯排长,听我叨叨两句……”见侯志排又生闷气,陈彦名主动开导他,“我虽没结过婚,可是你这事儿一点不复杂。”他说,“虽说是彩礼,不过是钱在兜圈子。既然你俩决定在一起,彩礼钱不过是从这个口袋装进那个口袋,不是多大事。关键是双方父母的情面都得照顾到。”陈彦名的话够直白,但侯志排觉得很在理。

“我这话糙理不糙。你得主动做工作,别赌气耽误事儿。”后来,侯志排拿着陈彦名的“理儿”跟对象谈、跟双方父母谈,很快就把疙瘩解开了。

陈彦名的这次“谈心”,同时也解开了侯志排心里的另一个疙瘩。“谈心有什么难的?不过是两个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帮着出出主意。旁观者清,奏效的几率就大。”

侯志排分析,尽管陈彦名时不时语中带刺,但将心比心讲道理,往往容易被人接纳。反观自己,常常一上来就说工作,甚至摆规定、提要求,无形中拉开了彼此的距离。“谈心不难,只是自己走了弯路。”侯志排想。

另一件事,也让侯志排耿耿于怀。对象“吐槽”,说他长着一张“扑克脸”。空闲时,侯志排对着镜子,尝试做出各种“笑”的表情,却总觉得不够自然。中队官兵称侯志排“铁面排长”,一开始他不以为意,现在,他感到“铁面”成了一种障碍——谈心的障碍。

可是事情总有特例。跟侯志排一样,上士曾金川话不多、很少笑。不同的是,官兵似乎对曾金川的风格相当认可。曾金川当兵12年,当班长10年,带兵经验丰富,总能不动声色地解决问题。

列兵张振昊因上哨时着装不整洁被点名批评,心情很郁闷。他向曾金川说出自己的苦恼,中队节假日安排文体活动多,导致大家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少,没顾上洗衣服。曾金川听后“嗯”了一声。不久后,中队点名时,值班干部解释了这件事,还向张振昊道了歉。

战士就是愿意跟曾金川交心,从不在乎他是不是“扑克脸”。他话不多,跟战士谈心却能四两拨千斤。大家觉得他真诚,这种真诚是在平常情同手足的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假以时日,我也一定能行。”侯志排意识到,自己在谈心和带兵中遇到的问题,绝不是性格缺陷。只不过是经验太少,需要经受更多考验。

“有了共同的经历,就不愁没有共同语言。”中队长陈安博今年5月刚刚上任,他把3个月以来的经历跟侯志排分享。“一开始,只是聊天还算不上谈心。”陈安博举了文书闫肃的例子,他到中队第一天,闫肃当起了“引导员”,领着他转哨位、看训练场,边走边介绍,说得头头是道。然而,陈安博想通过闫肃了解情况时,却感到碰上“软钉子”。闫肃把说话的尺度拿捏得很准,一旦触及问题,立刻“点到为止”,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假如换作我,肯定要着急。”侯志排笑着说。

“日久见人心。”陈安博给侯志排分析,一开始,战士们心存戒备很正常,怕跟干部说“秃噜嘴”。处久了,相互之间才有信任。闫肃现在已不像过去处处防备陈安博,而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事一起商量。

“作为干部,想事情要周全,心底要宽厚、要敞亮,该为战士保密的要保密。”陈安博的话,侯志排记在了心上。

其实侯志排跟战士谈心,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中士李海亮和女朋友分手,侯志排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议,也不知道该讲什么道理,只是静静地听他把心事讲完。这之后,李海亮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谈心本不难,因为有时候,对方需要的只不过是聆听。”侯志排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谈心是一门学问

怎样谈心,成为中队官兵关注的话题。在《纲要》培训中,他们围绕“谈心交心”开展征文、展开研讨,形成一个“谈心论坛”。作为团支部书记,侯志排担任这个论坛的组织者。

侯志排发现,谈心大有学问。出于对谈心对象、时机、形式、方法等的不同认识,中队干部骨干围绕谈心形成不同的“门派”,各持己见、各展所长。几番“论剑”,好不热闹!

“跟谁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上士李雨冰认为,普遍谈心固然需要,有利于了解掌握情况,但难以发挥一对一思想工作的深入作用。只有确定谈心对象,才能确定靶标。谈心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种载体,应当有的放矢,精准击发。为何谈、谈什么、怎样谈,都要因人而异。侯志排将他的观点概括为“对象优先”。

李雨冰善于因势利导。列兵邓鑫磊在中队算得上“刺头儿”,老跟战友闹别扭。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成长经历所致,性格使然。其实他也想和大家处好关系,但有时说话“不明事理”、搭讪不分时候,别人一不理他,他就生闷气。李雨冰找他谈心,把这些原因分析透,重点是鼓励他摆脱“成长的烦恼”,从接人待物的一言一行开始做出改变、重塑自己,邓鑫磊逐渐开朗、活泼起来。

列兵徐强上进心强,工作干得多,又能够独当一面。有段日子突然郁郁寡欢,没了劲头。李雨冰了解到,他是感觉班长鼓励后进多,对自己关注少,心里不快。李雨冰一次谈心,就帮他解了心结。

“确定对象固然重要,但怎么谈包含的学问更多、更见功夫。”大家对此各抒己见,谈心应该因势利导、因人而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循序渐进、穿针引线,这些都是大道理,实践中第一个问题,是得先谈起来,打开话匣子,有来有往有交流,而不是你说我听、一味说教。

上士国凯把十多年来的心得总结为4个字——“感同身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战士的困惑、迷茫,你经历过、感受过,你从中走来,冲破了障碍和束缚。”国凯说,带兵就有责任把这样的感受分享给战士,“说什么,都不如感同身受来得真切。”

国凯带过一名叫杨楠的战士,因为个子小,跳上单杠时,得用手扶着侧杆。其他人无心,在旁边发出笑声,后来还有人喊杨楠“小个子”。尽管国凯严厉批评了那些大大咧咧的同志,但杨楠心里还是十分难过,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憋着气。班里战友有说有笑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默不作声,甚至躲到一边。

国凯跟他谈心时,撸起裤腿,露出右脚踝一道5厘米长的疤痕,讲起自己的经历。那年夏天,他在训练场上不慎摔伤骨折,打了钢钉,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一瘸一拐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别提心里有多郁闷。“这帮臭小子,现在还喊我‘跛子’呢!”国凯话锋一转,“不过静下来仔细想想,那些笑话我、叫我‘跛子’最起劲的人,也是帮我打饭、收拾卫生,甚至扶我上卫生间的人。”国凯说完,哈哈大笑。杨楠也会心地笑了。

“你的故事,能够影响他人,比讲道理管用得多。”侯志排觉得,所谓“感同身受”,其实就是讲故事。在他失意时,指导员郭一东与他长谈,也是在讲故事。他身边的干部、班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为了解开心里的困惑,他正是在一个个故事中寻找答案、获得启发的。

侯志排把大家分享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人献出的“秘籍”非常有趣,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国凯说,他找战士谈心,一般都选择在任务、训练刚刚结束,最好是大汗淋漓、觉得疲倦时,他也说不上为什么,“但这个时候,更容易谈透彻,容易把工作做通。”

对于该找谁谈心,中士李海亮说,他一般是在熄灯后一小时内看翻身次数。“翻身多、睡得浅的战士,十有八九心里有事,一问便知。”此外,还有人概括了看饭量、看表情的具体要点,排长谢有旺总结出“谈心三问”,问下步打算、问家庭情况、问个人困难。谈心的目的是知心,带兵人要善于捕捉战士的情绪变化、情感流露,保持敏锐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望闻问切上,大家各有心得。

谈心需要不需要仪式感,是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三五句话谈谈心”是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好传统,茶余饭后、训练场上、散步途中聊几句,往往能够放松心情,只要是暖心话,一两句不嫌少。但是涉及个人成长进步等重要问题时,就有必要正式一些,静下心来,推心置腹。比如,下士王超宇面临复退时,在走留选择上多次反复,郭一东与他促膝长谈,为他分析两种情况的利弊,帮他认清“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王超宇下定决心,申请继续留队。

谈心招法众说纷纭,但中队也有人主张“无技巧式谈心”。刻意讲究技巧、招法,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以本来面目相见。上士王凯平常话不多,他认为谈心关键是要言不烦,“正确的话,一句就够了,不必长篇大论,也不一定要说三遍。”

大家的心得林林总总,在侯志排心里酝酿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对于怎样谈心,侯志排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

“谈心交心是走进对方心灵世界的一种方式。”每个人性格、阅历不同,但在通往彼此心灵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层层防备。卸下防备的前提就是充分的信任。

以前,侯志排时常纠结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诚然,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远远不是官兵关系的全部。他剖析过去的心态,作为一名带兵人,他常常讲“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总是板着面孔,要把一碗水端平,把每件事都做得板板正正,却在无形中与战士拉开了距离。“其实‘对事不对人’的另一面,就是‘见事不见人’。”

“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战士。”这句话常被大家挂在嘴上,但真正做起来才会发现,它考验的是带兵人的胸怀。对于上等兵饶金保的困惑,中队很多人不解。小饶多次提出要到医院检查,他总觉得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了“情况”,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去医院查体多次,也没找出问题。

饶金保内心越来越困惑,加上体能不好,3000米跑老是掉队。班长和其他战友渐渐认为饶金保是怕苦怕累、泡病号。侯志排跟饶金保谈心很多次。尽管“饶金保装病”在中队几乎已形成公论,但侯志排仍平心静气地聆听他的困惑、苦衷,并带他去医院检查,做CT、X光,甚至是核磁共振检查。在排除一切器质性病变可能后,又帮他安排心理咨询,饶金保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刻意放低身段,未必能够得到战士认同。”“朋友圈”被屏蔽的情况,不单发生在侯志排一个人身上。有几名战士平日里跟侯志排相处很融洽,却也将他屏蔽了。侯志排在排务会上郑重地讲过这个情况,之后他们干脆连“朋友圈”都不发了。

“有些事,没必要都叫人知道。”上等兵胡轩铭对侯志排说。侯志排了解到,这些“没必要让自己知道”的事情,有些是心情表露、吐槽,还有一些是跟网游、追剧等兴趣爱好相关的。侯志排平日里对网游、追剧、唱歌、打牌是抵触的,大家知道他不喜欢、不欣赏,自然对他敬而远之。

“真正的放低身段,首先不能居高临下地评判。有了融入了解,才能正确引导。”侯志排对战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隐私,屏蔽“朋友圈”,自己可以理解。可是后来,他还是在“朋友圈”里看到许多过去不了解的“战士的另一面”。他欣然为他们点赞。

谈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战士说,“小事不必讲,大事讲了也没用,甚至说出来,还会惹麻烦。”于是在面对面谈心时,“知道了”“没事”“好的”就成为他们三缄其口的“护身符”。可是,帮助战士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的那么难吗?

上等兵唐泾揆上哨犯困,挨了多次批评。起初,侯志排怎么问,他都是那句“下次注意”。后来唐泾揆说,自己是晚上睡不好。侯志排好几次查铺,见小唐翻身,走到床边,他就醒来。他在网上为唐泾揆买了两副海绵耳塞、一个睡眠眼罩。这份小小的礼物,不仅缓解了唐泾揆的失眠,更令他感动。

是时候与王宇航复归于好了。押运任务途中,侯志排和王宇航坐进了同一个火车厢。他主动给王宇航递上一瓶矿泉水,王宇航微笑着接了过去。

立秋刚过,霞光从缝隙透进车厢,外面草木葱茏、漫野碧绿,远山、田畦、村落像电影画面一样缓缓移动,蝉鸣起伏,火车的震动和声响,像在默数着他们走过的里程。

时间缓缓流逝,车厢里光影斑驳。“排长……”王宇航扭头看着侯志排说,“其实你对大家严格,我也能理解。有时候性子急,我当班长也是这样……”

“不提了。”侯志排用肘部轻轻碰了碰王宇航,“其实,那天把你叫到一边,是要和你谈心来着。可是,谈心哪有那么容易啊!”侯志排说着,自嘲地笑起来。

或许是恬静的时光解开了他们的心结,或许这样的心结,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你会谈心吗?”侯志排问王宇航,俩人聊到兴头上,侯志排将他一段时间以来听到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反思、感悟讲给王宇航。车厢里其他战友,也凑过来认真地听着。

王宇航突然想起一段话:“没悟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悟了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侯志排补充道。

短评:

人之理,一半靠说一半靠做

康树峰

带兵就是带心,带心先要知心。谈心交心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兵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称谈心为“最细致入微的宣传鼓动形式。”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多次提及谈心工作,足见谈心对新时代基层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带兵人会谈心,才能拉近官兵距离、消除彼此隔阂、增进相互信赖。

从天津总队执勤一支队基层带兵人的故事和感悟中,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谈心的关键是带兵人要端正对待官兵的根本态度。心理学的“镜像效应”指出,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够照出自己的形象。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士兵、以不同的方式沟通交流、下不同的功夫解难帮困,得到的回馈也是不同的。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上强调,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随着时代发展,年轻官兵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精神需求等方面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对他们身上的独特气质和鲜明个性,既要善于因势利导,也要敢于包容理解,少些“老眼光”“旧思维”,多些尊重关爱,才能真正走近他们、引领他们、赢得他们。

端正带兵的根本态度,就不能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思想工作是拨亮一盏灯、拂动一片云、温暖一颗心的工程。见物不见人,就会空对空。基层官兵反映,有的谈心猛火快攻难承受,有的偏执强求难接受,有的唠叨琐碎难忍受。这些都忽略了“人”的因素,只顾大水漫灌,不管对方实际情况、承受能力。带兵人应该是“有故事的人”。事实证明,用故事影响人,好过用说教说服人。

端正带兵的根本态度,不仅在于言谈,更在于实际行动。有人说,“能说服人的道理,一半是说出来的,另一半是做出来的,后一半更重要”。带兵人能够想兵之所想、帮兵之所需、解兵之所难,对战士在生活上多些关心帮助、工作上多些指导帮带,久而久之,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也正是所谓“谈心的功夫在‘话外’”。

文字:刘子云、闫宏斌

供图:程子健、周旭升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穿越时空的相遇

2、星期特刊丨艰巨的使命

3、星期特刊丨艰苦的战斗

4、星期特刊丨艰难的抉择

5、星期特刊丨一生坚守英雄的阵地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王超、温东琪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