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募基金會縮減專項基金或爲戰略轉型 互聯網籌資步入主流

來源: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見習記者 陳柯宇

一邊是專項基金項目縮減,一邊是互聯網籌款額攀升,公募基金會順時應勢或就此踏上轉型之路。

2008年中國公益元年開啓後,具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紛紛發展專項基金項目,以擴大慈善資源募集規模和影響力。中國公益研究院在2019年選取21家捐贈收入最高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爲樣本調研發現,自2010年以來, 樣本組織專項基金的數量穩定增長。2010年,樣本組織的專項基金數爲202個,2018年,樣本組織的專項基金數已達582個。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時報》記者查閱相關基金會年報發現,從2018年至今,一些頭部基金會的專項基金數目開始明顯減少。如,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專項基金項目由2018年的15個下降至2019年的10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更是由高峯期的100多個專項基金項目驟減至2019年的80個左右。

專項基金項目縮減並非上述兩家基金會個例,《華夏時報》記者通過百度搜索發現,終止、撤銷專項基金的公示頻頻見諸媒介。如,中國藝術節基金會在2019年4月發佈公告,終止藝術才藝傳承與發展專項基金等八個專項基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今年6月發佈撤銷“百惠基金”的公示,8月發佈了終止並撤銷“衆基金”的公示。

專項基金項目一度是基金會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力量,因何這兩年會頻頻縮減?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教授認爲,這或許是基金會的一次戰略轉型,在經過初創期、放水養魚期後,基金會需要精簡數量來做更高端的培育工作。

“我國公益目前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這時允許大量的項目出現,經過初創期後,成功的項目會留下來,其餘的項目則會被淘汰。”陶傳進說。

專項基金要創品牌

作爲公益領域的專項基金大戶,社會福利基金會高峯時專項基金項目有100多個,培育了免費午餐基金、芒果V基金等一批極具社會影響力的專項基金項目,但近兩年的數目明顯減少。 “2020年報尚未形成,但今年總的專項基金項目將減少至70個以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副祕書長王伏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王伏虎認爲,縮減專項基金項目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第一個主要原因是一些發展較好的專項基金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規模逐漸擴大,也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並形成了較爲完整的工作團隊。後續從基金會出來獨立註冊,設立自己的非公募基金會開展工作。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部分專項基金在運作中逐漸找到了更加精準的工作方向,對於項目執行具備了更豐富的經驗,也有了更爲明確的目標。這樣的專項基金開始轉型爲公益項目,深耕細作,將自己的公益目標向着更精細的目標發展。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部分專項基金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之前設立的目標已經實現,捐贈方的意願也得到了滿足,使命已經完成,專項基金也就終止了。

專項基金的運轉主要依靠企業捐贈,如果企業出了問題無法持續提供資金,項目也會難以維持。比如,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曾與浙江衛視於2012年簽約了夢想助力基金項目,通過《中國夢想秀》節目爲受條件限制的人完成人生夢想,後節目停止後,此基金項目也因此停止。

那麼,專項基金項目該如何規避因企業狀況波動帶來的項目停擺風險?王伏虎認爲,湖南衛視的芒果v基金項目是一個成功規避風險的例子,“這個專項基金開始是由湖南衛視自己出資,轉型後將公益項目融入到具體的節目中去,並由單一企業籌款轉向企業與互聯網籌款並舉。”

芒果v基金負責人李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芒果v基金將公益切入到《快樂大本營》節目,通過湖南衛視的平臺傳播公益服務,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通過《歌手》節目集結藝人資源,開啓“音樂教室”公益之旅,同時爲劉歡、張信哲、齊豫等開設專項公益金,將不同公益項目融合到不同節目之中,因此成爲了有品牌和公信力的基金項目。

互聯網籌資步入主流

與專項基金數量縮減對應的是,基金會近幾年的互聯網籌款額逐年攀升。2020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峯會期間,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透露,近3年來,中國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募集金額更是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8%。

對於互聯網籌資飛速增長的現狀,陶傳進認爲,互聯網籌資可以瞬間將大量的人關聯到一起,激發起人們做公益的動機,是一種獨特的籌資方式,未來將會成爲基金會的主流籌資方式之一。

王伏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原本打算在今年設立的專項基金項目都放棄了。但疫情之下,互聯網募捐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更加堅定了基金會未來要走互聯網籌資之路。“今年大年初二騰訊即上線了疫情抗疫基金項目,短短一天時間內籌集到了三千萬資金;芒果V基金籌集到一千萬,授漁計劃在互聯網籌集到八百萬。”王伏虎說,目前,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三成的資金來自企業,七成籌款來自互聯網。

愛小丫基金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專項基金,主要聚焦於爲山區貧困女童提供乾淨內衣褲、普及性教育等目標,負責人張茹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13年項目成立後籌款額一直較少,覆蓋範圍也較窄,直到2017年與騰訊平臺展開合作,提供流量支持,才獲得更多關注。除了騰訊平臺的資源支持,前段時間“月經貧困”話題引爆後,愛小丫基金在話題熱議當天和第二天捐贈額猛增120萬。“這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雖然互聯網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但我們更希望的是在一個地區將項目做深,而這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張茹瑋說,“一味蹭熱點其實會破壞整個公益生態,公益項目一定要有明確目標,要孜孜不倦不斷地用行動去推進,這樣才能讓社會問題始終得到社會關注。”

而在王伏虎看來,互聯網籌款的特點在於要滿足公衆的要求,網友需要看見項目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及時反饋,否則不會持續捐款。 “公益項目必須保持高度的公開透明,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生存發展。”王伏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