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4期: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肯定又否定,否定再肯定……往復循環的一個過程,在《走向共和》中對人生的闡述尤甚。

比如李鴻章,最早的時候只知道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是個大漢奸。隨着學識的增長,對他的觀念又會發生轉變,覺得他不過是大清的裱糊匠,是身不由己。

可是再往深處研究之後,又會產生懷疑,尤其是這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的話,又對他身居高位卻爲自己開脫所嘆息。

與李鴻章不同,晚清還有一個重要級人物,也是李鴻章卸任後的直隸總督接班人榮祿,卻被我們誤解了這麼多年。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4期:慈禧的祕密“情人”,被稱爲頑固派的榮祿,纔是真正的大清裱糊匠!

一、

榮祿,滿洲正白旗人,晚清重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死後贈太傅,諡文忠,晉一等男爵。

受先入爲主的觀念影響,我們總是認爲戊戌變法就是代表先進,就是完美無缺的。而慈禧也罷,榮祿也罷,就是純粹的變法頑固派,不僅阻礙變法,甚至殺掉維新人士,圈禁了光緒帝。

實際上,任何事情並非非黑即白,榮祿也並不是反對變法,相反,他其實非常支持變法的。只是他所謂的變法,是講究循序漸進式的,而康有爲和梁啓超等維新派卻要下猛藥,甚至要光緒帝大開殺戒:

“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治大國如烹小鮮,哪有一蹴而就的,理解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憤青誤國的道理了。

而戊戌六君子裏面的林旭就是榮祿推薦的,而且榮祿還多次給他寫信,跟他講變法的方法和策略,可惜林旭並沒有聽從榮祿的建議,反而更加激進起來。甚至於,同屬“戊戌六君子”的楊銳,都覺得林旭有點“年少輕狂”。

後來榮祿給伊藤博文寫的信中,也有他自己對變法的看法:

“積習相仍,驟難移易。譬之起虛弱而仁痿痹,輔以善藥,效雖緩而有功;投以猛劑,病未除而增劇。”

由於維新派過於激進,已經傷到了大清的根基,於是榮祿進京,跟慈禧太后密謀,及時叫停了變法。

二、

榮祿的確很了不起,一直追隨在慈禧太后左右,爲慈禧的掌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辛酉政變中,榮祿就是支持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並親自參與了政變;同治帝駕崩之後,同樣是榮祿,再次支持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戊戌變法時,榮祿的功勞自不必說,直到八國聯軍入侵時,榮祿成了慈禧太后唯一的依靠。

甚至於,如果沒有榮祿,洋人根本不會輕易放過慈禧太后,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各種傳說中,都在講,榮祿其實是慈禧太后的情人,倆人青梅竹馬,還曾經訂過親,甚至於慈禧太后還爲他流過產。

關於這個傳說是這樣的,部分內容來自於高陽寫的《慈禧全傳》:

書中提到一個宮廷畫師,他叫巴克斯,曾經寫了一本書叫《我與太后》,其中就提到榮祿經常以商議大事爲由半夜進宮,第二天天沒亮離開。

在光緒六年時,此時慈禧太后四十多歲,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齡,某一天突然生病了。當時朝廷的御醫竟然束手無策,還是李鴻章和曾國荃舉薦了兩個郎中進京診治,才治好了慈禧的病。

二人診斷慈禧太后所患的是“骨蒸”重症,因此對症下藥,使慈禧太后的病情漸有起色。

清朝皇宮,王公大臣們看病都有登記的,但給太后看病的藥方卻總感覺有點不對症,後來才知道慈禧太后患的是:

“小產血崩,經水淋滴。”

三、

所以,御醫才諱莫如深,外地來的郎中編了了骨蒸的病,偷偷替太后治療了小產。

而這件事之後,榮祿乾脆直接辭職了,直到六七年後,才又被外放爲西安將軍,又過了七八年後才重新回了京。

其實,大家就當個笑話看看就行了,慈禧太后一舉一動都在宮女或太監的監視之下,這麼多人,她怎麼可能有機會和時間跟榮祿混在一起?

而且所謂的青梅竹馬也根本不可能,慈禧小時候是在安徽長大的,榮祿小時候是在北京生活,倆人根本就湊不到一塊去。

其次,榮祿是上三旗,慈禧是下三旗,就地位而言,榮祿是高於慈禧的。按照清朝的制度,旗人女子必須先選秀女,被刷下來之後才能自由戀愛,單這一點就可以否定了倆人曾定娃娃親的可能性。

這裏不展開辯駁了,慈禧太后後來跟榮祿關係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方面倆人是內親,從輩分上來講的話,慈禧得喊榮祿一聲大侄子,輩分在這擺着呢,倆人更不能定親的。另一方面,榮祿確實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爲了她,甚至於不顧大清朝的利益。

倆人是親戚關係,榮祿又極力維護慈禧太后的統治,再加上這個人能力還不錯,慈禧太后重用且寵信他,也就不足爲奇了。

《走向共和》這部歷史劇,雖然是演義,但刻畫人物形象上還是比較到位的。實際上,劇中的李鴻章自詡爲大清的裱糊匠,那是因爲主角光環作用,真正的裱糊匠應該是榮祿。

四、

在《走向共和》中,榮祿的表現堪稱一流,尤其是在慈禧西逃時,他跟慈禧太后的這段對話,令人叫絕!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之後,“怒火”並沒有消除,還想繼續擴大戰果,尤其是曾經仇視西方的那些官員,是務必殺之而後快的。

於是,一份列出了一百多名“戰犯”的名單,就交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上,而排在第一位的赫然就是慈禧太后。這下子把慈禧給嚇尿了,於是讓李鴻章和慶親王一定要跟聯軍和談,只要不殺自己,什麼條件都答應。

於是就有了慈禧太后向榮祿“撒嬌”的劇情:

慈禧太后試探着問榮祿:你覺得他們能幫我從名單上去掉嗎?

榮祿回答:應該能吧?

慈禧太后不滿意這個回答:你給我想想辦法啊?

榮祿挺耿直:奴才想不出!

慈禧有點失落:當初我犯糊塗跟聯軍宣戰的時候,別人不攔我也就罷了,你怎麼也不攔着我啊?

榮祿也挺委屈:我記得當時有兩個人攔着你啊,可惜被你給宰了,我還不想死!

慈禧太后繼續“懊惱”:那你也該攔着我不讓我殺人啊。

榮祿:當時幾個封疆大吏,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都上摺子反對了,你都不聽,我攔着你會聽我的嗎?

慈禧太后:我還不想死啊……嗚嗚……咦,不對,怎麼名單上沒有你的名字,你是不是跟洋人勾結了,說?

榮祿後面的表現可就真絕了,敢給慈禧太后甩臉子啊,威武霸氣:太后哦,我倒是想勾結呢,可惜啊,洋人的使館被您老人家派去的義和團圍的水泄不通,我進不去啊!

慈禧太后:嗚嗚,我還是不想死!

五、

到這時候,榮祿才說出了自己在整場庚子之變中,他做了什麼,又多麼有先見之明:

當初慈禧太后在莊王和端王的威逼利誘下,要換掉光緒帝,因爲時機不成熟,決定立儲。榮祿跟慈禧太后建議,要想立皇儲,是必須要經過洋人同意的,慈禧太后也認可,就讓外國公使們來道賀,同時試探一下他們的意思。

沒曾想,一個公使都沒來,他們本身就反對廢掉光緒帝,自然不願意讓清廷立儲。萬般無奈之下,慈禧太后退而求其次,聽從榮祿的建議,立溥俊爲大阿哥,刻意避開儲君的字眼。

但溥俊的老爹載漪可就不歡喜了,於是才聯合了頑固派要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這纔有了放義和團入京的想法,最後慈禧太后也被捲到了裏面,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此時,又是榮祿,挽救了慈禧太后:

“我派人在大炮的標尺上,做了點手腳,炮彈轟不到洋人的使館,洋人的使館沒死幾個人。還真抓住一個從使館跑出來的洋人,我不僅沒殺他,還給了他一車水,一車蔬菜和糧食……”

慈禧太后這時候還是楞的,有點生氣榮祿不聽自己的話,這是崇洋媚外啊,但很快榮祿後面的話,讓她恍然大悟:

“奴才讓那個洋人,回去告訴各國使館的人,北京出了大亂,可這決不是我們皇太后的意思,這個局面,她老人家也控制不了啦!”

榮祿聰明就聰明在這裏,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不管怎麼說,作爲一名三觀正的人,都清楚,打人家使館,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但慈禧太后又是死要面子的人,再加上京城的形勢已經很嚴峻了,榮祿就算是想攔着,也攔不住的,搞不好自己小命也丟了。而又不能愚忠,所以,他採取了這種暗度陳倉的做法,雖然可能被罵成漢奸,但確實留了談判的餘地。

果然,有了這個情況,八國聯軍也確實沒有再堅持追究慈禧太后的責任,還讓她繼續當權。

而慈禧太后,在聽到榮祿勾結洋人時,氣得把餃子都扔了,等聽完榮祿的話,又破涕爲笑了,繼續撒嬌道:

“餃子都讓你一個人給喫了!”

榮祿也不老實,知道自己立功了,也是假裝不給慈禧太后好臉色:

“奴才就喫了一盤,那一盤,太后您摔到地上啦!”

榮祿能做到這樣,慈禧太后怎麼可能不喜歡他,被傳爲祕密情人,也就有情可原了。

而榮祿的兩次舉動,一次是戊戌變法時,一次是庚子之變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確實延續了大清的壽命,稱呼他爲大清裱糊匠也不爲過。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64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