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

而滿清一朝,卻是以小說爲鑑,把《三國演義》奉爲神作,努爾哈赤命人把“三國”翻譯成滿文,先是把“三英戰呂布”、“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等故事,當做軍事戰例來研究;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二爺千里走單騎,就是最好的忠君榜樣,特別是關羽關二爺,在清朝皇帝眼裏,簡直就是“天下第一神”。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不過,從宋朝開始,關羽關二爺就已經走上神壇。

宋哲宗趙煦封關羽爲顯烈王,“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則把他老人家封爲義勇武安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如此推崇,民間更一發不可收拾。

祭祀關羽的關帝廟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來,各種關二爺顯靈的傳說,也不斷湧現。

只是當時關羽有了“王”的稱號,但仍是歸張天師領導,或者作爲高級武將,配祀姜太公。

到了元朝,關羽再次加官進爵,被封爲“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名號比宋朝長了不少了。

後來羅貫中先生完成《三國演義》,徹底把關羽“國民化”,成爲從上到下、全民景仰的偶像。

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加封關羽爲“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天聖帝君”,把抗金名將岳飛嶽爺爺,劃給關二爺當元帥,唐代名將、門神之一的尉遲恭,則充當“帝君”伽藍護法神。

懷揣玉璽、揹着南宋末帝趙昺崖山跳海的陸秀夫,擔任左丞相;另外一名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爲宋末三傑的張世傑,擔任右丞相。

在萬曆皇爺一番運作之下,以關二爺爲核心的神仙體系,算是正式創建了。

經過宋元明三代,就算沒有《三國演義》,關羽也是“義勇英武”的代表。

不過,和歷朝歷代相比,滿清皇帝們在神化關羽方面,依舊是最賣力的,沒有之一!

滿清揣着《三國演義》入關,作爲奴隸主的八旗貴族,則有意向“奴才們”灌輸“三國世界觀”,把關羽推崇到歷朝歷代名將之首,甚至有傳說關羽曾協助清兵入關。

如果關二爺在天有靈,肯定會告他們污衊誹謗。

滿清以前,關羽已經封神成聖,連先祖、妻室都有封賞,隨着關二爺神位一起享受香火祭祀,於是,各位愛新覺羅皇帝,只能在名頭上動腦筋。

順治九年冊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了光緒五年,關二爺的封號,已經累積達二十六字之多,全稱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經過皇帝實力認證,關二爺成爲護國保民、維持人間秩序、綜理萬事的大神。

滿清12代,從努爾哈赤開始所有皇帝,都是關羽的小迷弟;上下官員也極其崇拜關公,視關公爲道德楷模、精神領袖,每年要舉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

民間也極爲推崇關二爺,隨着徽班進京,京劇火爆異常,“三國演義”也搭上這趟快車。各大小戲園子裏,常年演出的三國連臺本劇,高達四五十出,其中,專門表現關羽的“老爺戲”,佔了將近一半。

清代焦循在《劇說》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兒:“吾郡江大中丞蘭,每於公宴,見有扮演關侯者,拱立致敬”;甚至還出現過這種情況,臺上唱戲臺下官員把酒言歡,結果關二爺一出場,當官兒的呼呼啦啦跪倒一大片。

那麼,問題來了,官員拜的是象徵忠義報國的神尊關羽呢?還是舞臺上扮演關羽的演員?

關二爺超凡至聖,而當時扮演關二爺的戲子,可都屬於演藝圈的下九流,鑑於這其中的悖論,滿清皇帝忍不了,大筆一揮全國禁演“關公戲”。

《清稗類鈔》中有這樣的記錄,“優人演劇,每多裹瀆聖賢”,“至雍正丁未,世宗則並禁演關羽”。

雍正皇帝直接下令禁演“老爺戲”,但戲還是要演的,最後有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凡有“老爺戲”不演全本,只演到封漢壽亭侯之前,優伶們扮演級別尚低的關二爺,身份上說得過去。如果實在需要二爺他以“五虎上將”的名義出馬,只好由關平代勞,兒子替老子出場應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