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6 日,滴滴出行舉辦了一場「滴滴開放日」,活動現場滴滴發佈了 D1,一款面向出行市場的定製版車型。

實車亮相之後全場都躁動了,這款車有多受歡迎呢?

發佈會現場我發了很多條關於 D1 的微博,每一條微博底下都有大量的網友在問這個車有沒有 to C 的打算,還有網友想立馬下定。

一輛顏值爆表,從需求角度出發打造的車,就是這麼受歡迎。

回到辦公室,我和同事感嘆,這麼好的產品,爲什麼之前沒有人做呢?

討論之後我們達成了共識:這事兒只有滴滴能弄。

思考了一天之後,我發現 D1 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也補齊了滴滴出行在出行市場整個閉環生態版圖的最後一塊。

這輛車不僅會重塑出行市場,也會對新能源車市場產生猛烈的衝擊。

按照滴滴的規劃,在 2025 年將會有 100 萬輛 D1 投入出行市場,這意味着 D1 的年均產量將達到 20 萬輛。 根據我們的消息,明年 D1 的規劃出貨量是 6 位數。

現在我們回到發佈會的內容,從車看起。

承上·符合出行市場需求的 D1

D1 是滴滴出行和比亞迪聯合打造的一款面向出行市場的純電 MPV。

從由滴滴出行來發布這款車可以看出,在這場合作裏滴滴的角色是定義這款車,而比亞迪則是代工者。

那麼問題來了,滴滴爲什麼要自己定義一款車?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

  • 提升用戶體驗;

  • 革新出行行業。

在 D1 上我們看到了滴滴對過去 9 年運營的總結。

外觀

在發佈會上,滴滴對這輛車的定義是 A 級 MPV 車型,實現了 A 級車的尺寸、B 級車的軸距、C 級車的空間和 MPV 上下車的方便。

對於每天需要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網約車來說,車身尺寸小巧一點是每個司機的願望。

D1 的車身尺寸爲 4390 * 1850 * 1650 mm,軸距 2800 mm。

從外觀來看,D1 的車長比現在滿大街跑的網約車豐田卡羅拉短了整整 23 cm,但是軸距卻長了 10 cm。

至於後排空間嘛,我也幫大家試了,傳統的幾拳幾指測量方式已經滿足不了這輛車了,以我 174 cm 的身高來看,腿部至少有小一臂的空間。

至於後備箱的空間,即使有去機場、高鐵站的用戶,只要你不是居家搬遷,基本上都可以滿足。

除此之外滴滴還將右側車門改爲電動側滑門,這麼做的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側滑門的開啓方式可以帶來更大的出口,方便乘客上下車,電滑門也可以給乘客帶來更好的乘坐體驗。

另一方面,根據滴滴統計的數據,目前網約車中的事故里,有 30% 是因爲下車時候開車門導致的,側滑門的設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好的東西爲什麼沒人用呢?

貴。

首先側滑門成本已經比傳統的車門貴了,再加上電動開啓、防夾的裝置,在成本上會比普通車型貴出一大截。

但是面向個人市場的車型,後排並沒有高頻的上下車需求,10-15 萬車型很難爲這個「小衆」的需求,提供這麼「奢侈」的配置。

但是在 D1 上這個配置顯得尤爲有性價比。

雖然有性價比,但是滴滴也是有選擇的,畢竟走量的車型 BOM 成本一毛一分都要扣,更何況這麼個「大件」。

所以滴滴只在乘客高頻上下車的右側設置了電動開啓的側滑門,在出行市場使用需求幾乎爲零的左側車門,滴滴則選擇常規車門。

出於市場需求,最終 D1 有了現在這個極其罕見的開門形態。

內飾

上文已經提到了,最常用的後排,空間十分巨大,但是光空間大是不夠,座椅也得足夠舒服,而 D1 的座椅不僅是我在這個級別坐過最舒服的,也是坐墊長度最長,對大腿前段支撐最好的。

當然,當我在微博上提出這個觀點之後,也有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示網約車面對的用戶羣體非常龐大且複雜,足夠長的坐墊雖然可給成年男性帶來很好的乘坐體驗,但是對於小個子人士和未成年人並不友好。

關於這個觀點,雖然不能完全苟同,但也不無道理,不過我相信以滴滴收集的數據量以及他們提出的「18 個月迭代一版」的態度,即使有問題,也能被快速優化。

爲了滿足後排乘客更多的需求,滴滴還在後排增加了座椅加熱、設置了杯架、USB 充電口、可調節空調的屏幕等等。

除了對用戶的關懷以外,滴滴還想到了駕駛員的需求。

在發佈會上,滴滴的開發團隊表示,在他們親自當司機跑了幾天快車之後發現:現在的座椅對於駕駛員來說太不舒服,以至於坐不了幾個小時已經腰痠背痛得厲害。

所以,在 D1 車型上,滴滴爲司機師傅專門定製了司機專屬座椅,這也是車裏最貴的椅子,同時標配了 4 項的電動腰託。 而在常規車型中,這項配置基本只在行政級車型上才搭載。

而我實際坐過之後,主駕駛位舒服到以至於我想主動當司機。

所以,作爲一名 D1 的司機,也是非常幸福的。

當然,這還不夠。

回想起日常我們打車時,幾乎每個司機面前都會至少放置 2 臺手機,更有甚至,會像下面這張圖。

這就是目前出行市場的現狀。

倒也不是想說現在的車機有多垃圾,而是現在的車機沒有一個可以滿足滴滴司機需求的,所以不得不在車裏加上無數多的手機支架。

現在滴滴將這些功能完全整合到了車機系統中,並且增加了一個專屬的按鍵,讓司機師傅,在雙手不離開方向盤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接單等操作。

這個功能的價值我想不必過多贅述了吧,提升了便利性的同時,讓駕駛更加安全。

發佈會之後,滴滴的朋友找到我想讓我提一些建議,看完實車的我滿腦子都是「舒服」二字,想了半天也只挑出了「硬塑料太多」、「屏幕質感一般」等問題,但是對於出行市場而言,這真的不是缺點。

內飾硬塑料對於出行市場而言,感知真的太弱了,畢竟這只是一個滿足你 A 點到 B 點需求的車,把有限的 BOM 成本,花到電滑門、座椅這些大幅提高舒適性的配置上纔是關鍵。

續航

至於這輛車的續航,官方並沒有公開宣佈,畢竟這個車輪不到你開,這不是你應該考慮的問題。

但是,看到評論區裏這麼多想買來家用的朋友,我也在現場替你們問了一下,D1 搭載比亞迪刀片電池,NEDC 續航418 km, 數據上不扎眼,但也不需要扎眼。

滴滴手握如此大量的出行數據,測算出一個需求和成本平衡的方案沒有任何難度。

而且滴滴很細膩的地方在於,對續航的顯示做了「手腳」。

還記得我在上文提到的定製版車機嗎?

基於車機和車輛 ECU 打通的數據,滴滴表示:

「運用智能大數據和 AI 技術,通過對我們全部司機所處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路況,不同的駕駛習慣,來分析統計的數據,推送到的每一輛車的車機上的時候,他看到的(續航)數據就無限接近真實」。

同時,滴滴還可以根據車輛的剩餘電量智能派單,因爲電動爹續航拉胯導致的拒單也就此根除。

草草介紹了小 2000 字,你以爲滴滴的細膩到這就結束了?

其他亮點

爲了照顧篇幅,畢竟後面我們還要聊聊這款車要如何顛覆出行市場,所以剩下幾個亮點,點到爲止,不過多展開了。

搭載 AEB、ACC

同級別唯一。

儀表臺上的彩虹

可以根據周圍快車的的情況,在 6 種顏色中,非常智能地顯示一種,並在滴滴 APP 中標註出來。這樣在很多人一起打車的時候,你可以在車輛距離比較遠的時候就根據燈光判斷出是不是你的車,遠比看車牌來得方便得多。

手機 App 可控制車輛

當你叫 D1 之後,可以在滴滴 App 上對車內的空調、座椅加熱進行控制,提前設置到你想要的溫度狀態,不需要和司機扯皮到底開不開空調,在 D1 上主動權交到了乘客手裏。

司機的公文包

滴滴調研之後發現,很多滴滴司機都會帶一個包,包裏放着 1 L 左右的水,創可貼、中暑藥等等,現在滴滴在 D1 上設置了一個專屬的位置,滿足司機放包的需求。

……

回到文章開頭我問同事的問題:這麼好的產品,爲什麼之前沒有人做呢?

因爲車企不瞭解需求,也沒有這個需求,所以這事兒只有滴滴能弄。

啓下·滴滴的宏圖偉志

雖然滴滴在配置上已經有了一些取捨,但是爲了滿足更好的用戶體驗,據我們所知,這輛車的成本還是比同級別網約車高了不少。

那麼問題來了,貴了之後誰買呢?

在發佈會上,滴滴創始人程維宣佈:「D1 是第一臺不是按照整車付費,而是按照公里付費的汽車」。

爲了方便理解,他還舉了兩個例子,就像充話費送手機,也像電網服務,一度電多少錢,付費就好了,不用每個人都買一個發電機。

所以關於 D1,有極大的可能是由滴滴來購買,司機直接租賃,按行駛里程付費。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滴滴司機的准入門檻。

不過如果既要走量,又由滴滴來購買,對滴滴而言資金方面會有巨大的壓力。由於滴滴也還沒有公佈運營方案的細節,這一點我們等到 D1 正式上市之後,再深入討論。

當然,就後座的兩塊屏幕通過投放廣告就已經可以爲滴滴帶來非常不錯的收益了。

這裏我更想和大家聊聊 D1 對於滴滴而言的價值。

在發佈會上,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表示,雖然從 2012 年剛開始做的時候,到現在 2020 年,滴滴已經把應答率和平均等候時間分別從 65% 和 6 分鐘,提升到了 95% 和 3 分鐘。

叫車的體驗更好了,有了 D1 之後乘車體驗也更好了。

但是繼續往下走,程維發現「不斷上漲的私家車數量和城市有限的道路資源」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矛盾點,這個問題不解決出行很難在根本上面變得更加美好。

滴滴的解決方案是提高單車的使用率。

這是滴滴對未來 10 年的規劃。

可以看出滴滴將未來 10 年分爲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佈定製版車型,第二個階段實現自動駕駛,第三個階段實現去掉駕駛艙的完全自動駕駛。

在這個過程中滴滴正在一步一步降低對司機的依賴,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駕駛。

目前研發純自動駕駛的出行公司很多,研發自動駕駛的車企也很多,但是相比滴滴它們都不具備的是車隊的體量。

在 D1 的風擋上方,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顆單目攝像頭和一顆行車記錄儀攝像頭,雖然滴滴沒有對外公佈,但是我們相信這兩顆攝像頭除了滿足 ACC、AEB 和行車記錄儀功能以外,還會用來採集道路數據,用於自動駕駛研發。

這盤棋,滴滴 2016 年就開下了。

2016 年滴滴正式成立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部門,致力於打造 L4 級別自動駕駛技術。

2019 年 8 月,滴滴宣佈將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爲獨立公司,專注於自動駕駛研發、產品應用及相關業務拓展。

至此,滴滴的宏圖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對於自動駕駛研發而言,除了需要有足夠強大的算法以外,還需有足夠的數據反哺研發,遇到的場景越多、越複雜,越是利好自動駕駛的研發。

想象一下,只做自動駕駛的公司,每天通過幾十輛路測車跑數據,和滴滴每天幾十萬輛車在路上跑數據,最後的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大。

看到這裏,你還覺得滴滴 D1 只是一款滿足出行市場用戶需求的車嗎?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