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在孩子出生一個月的時候,主要是睡覺,除了喫喝拉撒就是睡覺。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變得不一樣了,愛跟父母"唱反調"了,而且還特別的犟。

這也是傳說中的可怕的兩歲以及萬人嫌的三歲!

2-4歲的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大腦和身體也逐漸在增長,開始處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上升期。

這個時候,孩子會發現自己長得越來越大了,也變的越來越能幹了,自己能掌控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孩子對於身邊的事情,逐漸的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開始萌發了強烈的掌控欲。

這個時候,當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有衝突的時候,孩子就會嘗試捍衛自己的想法,希望大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執行。

這就成爲了傳說中讓大人頭疼的"唱反調"!

其實,孩子愛唱反調,並非是件壞事,反而是件好事,說明孩子在發育在成長,需要大人正確的對待,有方法的進行引導!

對於孩子愛"唱反調",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天性好玩,希望能玩到盡興纔算數,所以不願意遵守大人的規則。

比如孩子在遊樂場玩的時候,說好了玩兩個小時就回家,可是到了點之後,孩子就不願意遵守之前的諾言,按時回家,而是要一拖再拖,不斷的延長時間,甚至要到了其他小朋友全部走了纔回家。

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講道理,特別煩,特別是耽誤了大人的正事的時候,於是就開始了嘮叨,恐嚇,批評甚至打罵。

然而這種方式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傷害到親子關係,影響到親子的良性溝通,會導致孩子以後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採取頂嘴,不講理的方法來反抗。

2.爲了博取父母的關注。

這種情況在二胎家庭會經常出現,特別是二胎剛出生的時候,老大還無法接受的時候,爲了引起大人的關注而常常鬧彆扭,跟大人"唱反調"。

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要用心去觀察孩子"唱反調"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真實的不願意還是想博取大人的關注呢?我們做父母的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是不是有忽略孩子需求的地方需要改進呢?

在我們父母觀念意識裏面一些簡單無所謂的事情,也許在孩子的心目中卻是一件大事。

比如二胎出生後,在二胎還剛出生在襁褓裏的時候,可能全家都會圍繞這個"新成員"轉,搶着抱啊,搶着餵奶啊等等,這個時候可能就會忽略到大寶,給大寶感覺自己不受寵了,從而導致落差感,爲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可能就會採取"唱反調"的措施。

再比如孩子在畫畫上獲取了一點小成就的時候,在向父母誇耀的時候,父母卻覺得這個是亂塗亂畫,沒什麼好誇獎的,從而忽略孩子的感受,也會讓孩子變得愛"唱反調"。

還有一種就是不喜歡父母的溝通方式,比如父母愛用"命令式"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這個時候,父母不妨換種方式跟孩子溝通,以平等的方式尊重孩子,並且給與孩子真心的感謝和鼓勵,會比強勢的命令來得更溫和一些。

那麼除此之外,面對家裏的熊孩子跟自己"唱反調"的時候,家長不妨嘗試以下的做法:

1.平靜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在跟自己唱反調的時候,肯定會怒氣衝衝,心裏的那把火蹭蹭的往上走,這個時候切勿跟孩子溝通,而是應該先平靜自己的情緒,深呼吸,告訴自己淡定,要"曲線救國"不能強求。

如果還是無法讓自己平靜的話,不如找個安靜的地方待一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控制自己的情緒,再來跟孩子溝通。

因爲只有大人平靜了,孩子纔會冷靜下來,才能達到良性溝通的目的。

2.不妨利用"拆屋效應"的方法進行溝通

拆屋效應是什麼呢?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發表了一篇名爲《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着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爲" 拆屋效應"。

所以,面對孩子的"唱反調",最好是智取,不要強求,不妨先提出一個大大的要求,讓孩子自己來折中,最終皆大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