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裏有三高病人,我們日常生活中,總能聽到來自家人的叮囑:

這食物要少喫

這個事情得注意

那個事情要小心

……

三高羣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事項的確不少,但你知道“三高”具體指哪三高嗎?對身體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預防?

什麼是“三高”

“三高”即通常所說的高血壓、高血脂(血脂異常)和高血糖三種病症的總稱,是現代文明派生出來的“富貴病”,故又稱之爲“文明病”,屬於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我國,“三高”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險性、高醫療費用着稱。

高血壓

高血壓係指循環系統內血壓高於正常而言,通常指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是一種常見的臨牀綜合症。通常是以低於140/90毫米汞柱爲正常,而高於160/95毫米汞柱爲高血壓。因它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故稱“悄悄的殺手”。

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爲血脂異常。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它發病隱匿,大多沒有臨牀症狀,故稱爲“隱形殺手”。

評判標準:總膽固醇 2.8~5.17mmol/L 甘油三酯 0.56~1.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04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37mmol/L,超過正常值的範圍即爲高血脂。

高血糖

高血糖是機體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於正常值。是機體內一個獨立存在的病理改變,病變部位在血液,病變性質是血糖代謝紊亂。高血糖的臨牀表現,可以有顯性的症狀,如口乾渴、飲水多、尿多、消瘦;可以是隱性的症狀,無明顯主觀不適。

評判標準:空腹的全血血糖正常的都是在3.9-6.1毫摩爾/升之間,血漿的血糖基本爲3.9-6.9毫摩爾/升纔是正常的,超過即爲高血糖。

「三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對健康和生活構成嚴重威脅。

1)高血壓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嚴重時可能會引發腦出血,甚至腦血管破裂,導致人體死亡。

2)高血糖是引發糖尿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發病到晚期時,嚴重的身體潰爛,出現糖尿病足等。

3)高血脂是引發脂肪肝的主要因素,當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或膽固醇偏高時,會引起血管栓塞,血液中的油脂會沉積在血管壁中,導致血管的彈性變差,從而再引發高血壓,導致突發腦溢血,腦中風。然而您只要做好周全準備,就可控制病況對生活的影響。

千萬別以爲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是50歲以上長輩的專利,其實它們已經是很普遍的疾病,並開始漸漸威脅起年輕人的健康來。

國務院公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表明:我國居民缺乏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的情況很普遍,慢性疾病發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率上升迅速。

三高產生的重要原因

1.肉類攝入多

現代人進食肉類的數量大大增加,而水果蔬菜的比例則相對減少,導致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攝入過多。

2.飲食不規律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很多人爲了節省時間不喫早飯,還有些人是隨便喫點東西匆匆上班;午餐更是由於時間有限,常以盒飯便當或者洋快餐充飢;晚餐則應酬多,晚宴、酒席經常有。

這種高脂、高鹽、高糖的飲食加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最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出現問題。高油脂會導致血脂升高,引發肥胖。

3.鹽、糖攝入過高

高鹽分易誘發高血壓;高糖飲食會改變血液酸鹼度,降低機體免疫力,影響體內脂肪消耗,造成脂肪堆積,最終致使“三高”上身,造成的併發症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是巨大的。

近年來,“三高”症狀逐漸在中青年人羣中蔓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年輕人仍沒有保健防病的意識。年輕羣體酷愛喝的奶茶,就有引發三高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一杯全糖的黑糖珍珠奶茶內,含有18.5匙糖,爲全奶茶最高。就連普通的珍珠奶茶中,每杯含糖量也達到8匙糖之多。

所以,面對“三高”的風險,大家奶茶還是少喝爲宜!

“三高”預防措施

健康飲食

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保證身體攝取充足的高纖維食物,從而促進腸道健康,降低膽固醇,嚴格控制低糖低脂低鹽,禁酒、煙,避免情緒波動,少喫或不喫動物肝臟,多喫綠色蔬菜,多喝水,限制每日糖分攝入量,可以有效降低患上三高的風險。

合理運動

健康的身體離不開適量的運動,很多朋友感嘆運動難以堅持,但可以選擇一個自己能堅持的理由,比如選擇參與戶外活動等,提高自己運動的積極性,既能鍛鍊自己的身心,還能提高一定的社交能力。

運動時的注意事項:

(1) 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增加活動量,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運動量不宜過大,應保持輕到中等強度;

(2) 切勿空腹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應在飯後2小時進行,飢餓時或飯後1小時不宜做運動。如有不適,立即停止,病情嚴重患者鍛鍊時家屬必須陪同。

定期體檢

30歲以上,尤其是35歲以上的中青年人要勤測血壓,定期體檢,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定期複查。

“三高症”是可以預防和康復的

及早發現和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