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蘋果,還是其他手機廠商,對於第三方給出的預估硬件成本的分析,都嗤之以鼻,因爲沒有一點意義。

今天早些時候,第三方分析機構Fomalhaut送出了iPhone 12的物料成本預估成本373美元(約合2454元),12 Pro則是406美元(約合2671元)。

而從蘋果官網售價來看,iPhone 12 Pro價格爲8499起,如果不考慮營銷、物流、包裝、軟件開發等費用,只看物料,iPhone 12 Pro一臺賺5828元(約合899美元)。

當然,分析機構Fomalhaut的關注點並不在這點上,畢竟拿着2670元,不可能做出一臺iPhone 12 Pro,它們要研究的是區域供應商。

可以看到,從供應元件的價值來看,參與屏幕、內存、閃存等組件韓系廠商佔了大頭,成本份額有26.8%之高,其次是美系廠商的21.9%。日本廠商也有13.6%的份額,臺系廠商是11.1%、中國大陸廠商佔4.6%。

其中日系廠商包括索尼提供的三顆CMOS(5.4~7.4美元)、村田製作所的積層陶瓷電容、太陽誘電的電感、TDK子公司ATL的電芯等。

對於這樣的做法,蘋果稱,他們一直以來都不理睬這種第三方BOOM成本的分析,因爲在這毫無意義,一款新品根本根本不能只有BOOM來決定,更何況這些分析的還極其不準確,給消費者和市場營造了很大的誤解。

一款新機上市前需要設計、製造代工、運輸、包裝、宣傳等多個環節,而這些也都是有成本的,如果脫離了這些,直接去看BOOM成本,就多少有挑事的意味。

網友:震驚,物料成本僅0.5元的WINDOWS光盤被賣到2000元,震驚,物料成本僅0.5元的麪包被賣到15元,震驚,物料成本僅15元的茅臺酒被賣到2500元,震驚……生活中處處物料成本和成品價格相差幾百上千倍的商品大量充斥,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