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知否》,發現裏面有很多細節,從前被我們忽略了,尤其是關於孫秀才這一段,本來寫得極爲精彩,孫秀才堪稱“中山狼”,是一個忘恩負義之輩,求娶了淑蘭,卻不肯好好善待妻子,反而同妓女廝混在一起,動輒打罵淑蘭,在淑蘭提出和離至之際,孫秀才還想拿走全部嫁妝,幸好被明蘭抓住把柄,才肯罷休。

孫家到底留下了一半嫁妝,表面上看,的確是孫家贏了,但實則孫秀才不知道,盛老夫人寫了一封信給盛紘,盛紘憑着這一封信,暗自在金陵中動手腳,徹底斷送了孫秀才的前途,孫秀才曾經是神童,盛紘又不是金陵的主考官,憑什麼能斷送孫秀才前途呢?

文中幾處細節提得很好:所謂家族興盛,得幾代人的經營,人脈和地位都非常重要。

你憑什麼靠着十年寒窗,就打敗了人家幾代人的努力?盛家有幾個人即將進京考試,盛老夫人讓他們住到自己家裏,盛紘可以指點一二,有人提出疑惑,既然是主考,盛紘又不是主考官,有沒有特權,住進去有什麼用呢?明蘭當初打哈哈說:我們家書多。

其實不然,這就好比是現在的高考,考官喜歡哪一類風格的文章,有哪些套路可以琢磨,這都有跡可循,除了在金陵中的世家子弟,別人很難尋找到其中奧妙,甚至很多學生可以在筆跡和文風上做些手腳,只需要讓考官“記住你”,就能對中榜有很大幫助,甚至可以暗箱操作,越往高處走水越深。

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孫秀才:孫秀才讀書挺有天賦的,所以12歲成了秀才,就好比是現在的一些神童,可惜,大多數神童都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僅僅是管教方式不對,而是神童骨子裏是驕傲的,他越往高處走他,他的優越感就丟得越快,所謂高處不勝寒,在至高出強者太多,長柏幾乎能吊打孫秀才,可惜孫秀才常年待在小地方,根本不知道外界是什麼樣子的,被人捧了幾句,就不知天高地厚。

我們知道,盛家有自己的“書塾”,連齊小公爺和顧家嫡子,都要來這裏上學,盛紘本人擅長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早就打通了應試場上的人脈,換句話說,盛紘想讓誰中舉,或許沒那麼簡單,但是想讓誰落榜,卻太容易了。

盛紘和盛維是兄弟,一個當官一個從商,盛維在經濟上從未虧待過盛紘,盛維的女兒被欺辱了,孫秀才還想參盛家一本,盛紘這樣的性格,根本不可能放過孫秀才,盛紘深諳應試場上的奧妙,甚至,當長楓落榜後,他都能去請教主考官,究竟問題出在哪裏,我們知道,一般考官都不認識考生,但是有些考官卻偏偏能記得住考生的文章,甚至連落榜的原因都能說出來。

說明,只要他們有心作弊,還是很輕易就能阻斷一個人的前程。

盛紘拿到盛老太太的書信後,馬不停蹄辦好了這件事,連一點風聲也不露,在全文中,幾乎沒有人知道後續,不得不說,《知否》這個細節處理得太好了,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