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晚,阿里健康(00241)發佈了2021財年中期業績。如行業預期,阿里健康成績喜人。次日開盤,阿里健康拿下了超過8%的漲幅。

直接看數據,2021財年前半段,阿里健康取得71.62億元收入,同比增長74%。毛利同樣大幅度增長,上半財年總計18.6億元,同比增長80.3%。更重要的是實現了2.79億元的利潤,首度扭虧爲盈。

從上述數字來看,阿里健康頂着疫情打出了一手好牌。這背後,什麼給予了這家互聯網醫療巨頭支撐?

疫情、併購、成本優化三大因素推動阿里健康盈利

疫情之下,今年的互聯網健康行業有多火?首先,網上購藥需求暴漲。一位從事醫藥電商支撐業務的從業者曾在疫情期間告訴動脈網:今年2月,網售醫藥的整體銷量超過了去年11月的2倍,要知道,11月擁有“雙十一”作爲強力支撐。

醫藥銷售互聯網化的轉變沒有因爲疫情的控制而終止,隨着居民對於藥物的認識瞭解逐漸加深,對於醫藥電商的便利與安全性逐步習慣,網上購藥逐漸成爲新一代青年的習慣。

這正是阿里健康盈利能力迅速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財年中期業績公告數據顯示,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75.7%,醫藥電商平臺服務收入9.3億元,同比增長71.4%。

飛漲的收入來源於阿里健康近年來的沉澱與疫情帶來的機遇。這一年,阿里健康醫藥電商平臺商家及活躍用戶一直處於高速增長,天貓醫藥平臺GMV超過554億元,年度活躍用戶超過2.5億,比半年前增加6000萬,商家數量超過1.8萬,比半年前增加近4000家。

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數據的飛漲也與平臺用戶的高存量有關。數據顯示,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6500萬,較半年前增長1700萬,線上零售自營OTC和處方藥收入佔醫藥自營業務收入的61.7%。

收入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則得益於今年初阿里健康收購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 Holding Limited(阿里巴巴控股爲持有目標業務而根據英屬維爾京羣島法律註冊成立之間接全資離岸控股公司)帶來的利潤增長。此輪收購之後,阿里健康的醫藥銷售業務中新增了醫療器械、成人用品、保健用品等模塊,此類業務相較醫藥使用頻率更高、用戶粘性更強,爲阿里健康的醫藥銷售業務貢獻了相當一部分收入。

成本優化是中期業績扭虧爲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經過數年的積累,阿里健康已搭建好完善的供應鏈渠道及敏捷的物流網絡,在已成規模的平臺上進行擴張,其邊際成本相對較小,規模經濟推動了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

C端發力,構建互聯網分級診療

回顧阿里健康這半年的動作,我們可以發現,這家巨頭在今年的遭遇戰中至少做好了兩個方面——供應鏈與市場。

從本次疫情之中,我們能夠顯著感受到兩票製爲整個醫藥電商供應鏈帶來的好處。過去繁多的流通環節與繁雜的供應商,意味着從經銷商到平臺、醫院的藥品是高度分散的。從整個鏈條來看,藥物從生產到銷售,每一個環節之間的溢價、物流累計起來,將爲整個行業帶來一筆相當大的費用。

兩票制剔除了其中的部分環節,疫情又進一步將部分體量不足、能力不夠的經銷商排除在外,整個分銷流程已經變得非常簡潔,藥品集中於九州通、華潤醫藥等大型分銷企業,相關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流通更順暢。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不同模式的電商企業而言,他們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便是在飛漲的訂單量之下保證藥物供應。由於部分渠道無法像往常一樣保持貨源流入,具有豐富供應鏈條的電商在其中佔據了先發優勢。

據疫情時期的相關報道顯示,阿里健康在疫情初期也曾經歷了短暫的部分藥物供應困難。但隨着藥物原料物流的恢復,阿里健康合作的賽諾菲、東陽光、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石藥集團、輝瑞普強、諾華、拜耳、默沙東、施貴寶等近50家國內外藥品生產企業迅速彌補了阿里健康電商平臺的缺口,並保證的新藥品的第一時間供應。

嚐到甜頭的阿里健康繼續深入與醫藥企業的合作,今年進博會之上,阿里健康陸續與諾華腫瘤、輝瑞中國、施維雅中國等多國藥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合作範圍包括“互聯網+醫藥”、患者教育和保障,以及患者援助等方向。

目前阿里健康所供應的藥品種類已經覆蓋了心腦血管、呼吸、肝膽、痛風、糖尿病等主流慢性疾病領域;同時,補益安神、婦科、風溼骨科、五官、皮膚科領域等在內的常用藥也實現在線提供。加之天貓醫藥平臺衆經銷商對特定藥品的補充作用,“自營+平臺”模式下,阿里健康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常見病、慢病患者的線上複診和購藥場景服務。

市場方面,作爲電商領域最大的玩家,精通各種玩法的阿里也將其傳播方式帶給了阿里健康。今年2月,阿里健康先後在淘寶和支付寶上線“買藥不出門”服務,通過線上問診開方+藥品配送到家的互聯網就醫方式,讓慢病患者在家即可安心買到所需要的藥品。該服務上線不到三天,頁面累計訪問用戶就接近300萬。

大數據爲阿里健康勾勒出了精準的用戶畫像。今年雙11,阿里健康與合作方共同開發了一系列專爲年輕人“量身定製”的即食類健康品,如枸杞原漿,酸棗仁膏,黑芝麻丸,膠原蛋白軟糖等,阿里健康公佈的數據顯示,雙11期間,四款產品銷量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401%、178%、215%、114%。

市場方面的成功幫助阿里健康從老牌連鎖藥房的線上業務中攫取了大量市場,新一代用戶羣體的開拓則讓阿里健康擴大了醫藥電商的基本盤。

值得關注的是,在收入類列表中,阿里健康今年對其業務模塊進行了重新劃分,除了醫藥自營、醫藥電商平臺之外,還有醫療健康服務業務、追溯及數字醫療業務。

儘管收入的絕對值尚不高,但我們不能忽視互聯網醫療服務在阿里大健康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2020年9月,阿里健康APP更名“醫鹿”,旨在爲用戶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相較於舊版本而言,全新版本醫鹿App界面更加清爽、聚焦,將醫療服務集合到了首頁。

“醫鹿APP”手機界面(部分)

日前,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告訴動脈網,醫鹿APP即將會發新版本,並且將有非常大的版本迭代,全面向“一搜就有結果,一看就能懂,一診就有解”的方向發力。讓用戶一有健康問題就想到先上醫鹿,一搜索就能夠有結果,而且搜出來的內容,既有醫療內容的嚴謹性,又要通俗易懂。同時還要“一診就有解”,能夠爲用戶有效服務。

在阿里健康的計劃中,最終想形成的是線上+線下雙閉環醫療健康服務體系,藉助醫鹿+支付寶提供互聯網分級診療服務,實現“小病小醫、大病大醫”的目標。或許在新的一年,更多關聯服務與模式將在此基底上拔地而起。

佈局中的創新,阿里健康尋找新的增長點

醫藥之外的佈局,重點在數字基建。從歷年財報縱向來看阿里健康的發展,可以發現,其正在從最初的醫藥電商平臺進化爲全領域佈局的醫療科技和服務企業。

今年11月1日,阿里巴巴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共同打造的“未來醫院”信息系統上線,成爲全國首個基於雲架構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而該系統的開發團隊,則源於阿里健康在數字醫療領域的重要佈局——熙牛醫療。

熙牛醫療相關負責人告訴動脈網,由於新建的餘杭、之江院區數據量井噴,浙大一院的舊系統在算力上已無法支撐;多院區之間系統繁多且信息不互聯互通,導致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需在多系統中來回切換;多年積累的臨牀數據沉澱在不同系統中,需要基於新平臺進行集成和分析,以支撐醫院臨牀決策、教學科研。

此外,疫情之下,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切入使得老一代集成HIS難以兼容,而日益增長的數據及其利用需求則對傳統系統及其存儲提出了重要考驗。這些難題,是中國絕大多數醫院信息系統(HIS)建設的縮影。

對於阿里健康而言,成功進入三甲醫院HIS市場意味着其通過數字化醫療新基建,觸達醫院的生產環境,實現從藥到醫、從線上到線下、從院內到院外的整合,打通整條價值鏈的閉環。

日前,熙牛醫療又在浙江省天台縣上線智慧雲醫共體,使得區域醫療體系實現了數字化迭代。而這些數字基建成果都有望在未來無縫複製到其它地區。

AI是阿里健康切入智慧醫療的另一個核心點。在這裏,阿里健康的對手由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換成了騰訊、百度。

今年雙11,阿里健康在用藥環節上線覆蓋百萬級別用藥規則的安全用藥AI。在天貓醫藥平臺,患者提交用藥需求,安全用藥AI會在0.001秒內響應,根據用藥規則來協助專業藥師判斷用藥是否合理,實現雙保險。

在藥品流通環節,基於追溯碼技術,阿里健康在今年雙11推出首個網上買藥保真機制,消費者可以通過淘寶、支付寶掃碼的方式追溯藥品源頭,同時獲得保險保障,假一賠十。

至中期業績發佈爲止,阿里健康的追溯及數字醫療業務已爲其帶來2470萬元的收入,這一數字雖然不多,但市場份額巨大。業績公告中披露,阿里健康追溯碼技術在國家重點要求追溯品種(集中採購中標品種、血液製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企業的覆蓋率已超過98%,其中疫苗生產企業的覆蓋率已達到100%。

此外,作爲該公司起步最早的行業基礎建設,追溯碼技術的應用除了藥品流通領域,阿里健康已經拓展至新藥研發臨牀試驗和非藥品追溯領域。此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統計室主任、北京大學臨牀研究所副所長姚晨教授透露,在新冠藥物臨牀試驗中就首次試水“碼上放心”追溯技術。在藥物編盲時採用統一編盲方法和編號規則,利用掃碼編盲加密設備和相關技術,實現簡單編盲操作的同時確保藥物盲底安全。

在行業競爭激烈、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阿里健康爲何苦心孤詣於行業基礎建設?互聯網醫療行業未來戰局或是阿里健康的佈局邏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