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角“...”點選“設爲星標”

添加★標 不再錯過推送

每天 8點 12點 20點不見不散~

作者:社長的小號

一位同學因爲嫉妒舍友成績好,將舍友填報專升本的志願刪掉,事件曝光後,該同學被拘留10日。這則新聞登上了熱搜。

這樣的做法讓人哭笑不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嫉妒心的驅使下,似乎又很容易做出類似的行爲——不成熟,害人害己

▲刪志願熱搜下的熱評截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圈裏,學業、工作、情感、消費……方方面面都存在“比較”,可對於這種普遍的“嫉妒情緒”,卻諱莫如深。

關於嫉妒,我們都缺少一點直面它的勇氣。

@A同學

每天刷朋友圈都會看到,出國的同學又在曬豪車曬party,畢業的師兄秀名校offer,班上的同學又在大企業實習了,好閨蜜又和高富帥男朋友去旅遊了,就連以前在班上不愛說話的一個女孩也開始走“網紅風”了。這種感覺怪怪的,好像全世界就只有自己的生活還是那麼無聊。

▲圖/《平凡的榮耀》

前不久播出的職場劇《平凡的榮耀》裏,自身非常優秀的蘭芊翊,一直默默幫助和支持基礎薄弱的職場小白孫弈秋,認可他能夠打破常規的勇氣,也用心欣賞和支持他。

但是當他出盡風頭,得到了自己也沒有接受過的肯定和讚賞時,她也會產生嫉妒的感覺。

在我們深夜刷的朋友圈裏,在學校和職場隱形的壓力場中,肯定會有人疑問:“爲什麼他們都過得比我好?”

爲這種似是而非的“嫉妒感”,當代年輕人正在奮力掙扎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向上比較”:焦慮+自卑+恨鐵不成鋼

“看到朋友圈裏那些比我過得好太多的同學、朋友,我的心裏會有一點彆扭的感覺。我也說不清,我知道我希望他們過得好,但我也知道,每天看到曾經一起生活過的同學、朋友,進一步求學深造、得到大廠offer、收穫甜蜜戀愛,我也確實感覺到我現在並不好受。”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比較理論”。他認爲:我們每個人都有評估自己的需求,而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需要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之上。

費斯廷格認爲,社會比較有向上比較向下比較兩種形式。所謂向上比較,即與那些比我們好的人相比,這種比較會導致不安全感與卑微感,挫傷自尊,甚至出現抑鬱症狀。

▲對隱隱嫉妒的自己感到失望/《七月與安生》

而朋友圈,就是一個極易引發向上比較的修羅場。

當我們不停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就是一個不斷比較,不斷在比較中反覆確認自己的價值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產生複雜的情緒。“感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近距離的遮蔽”:明明大家都一樣,爲什麼我過得沒有大家好?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情緒“不好”,對自己的生活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可爲什麼我們難以擺脫嫉妒感的纏繞?

根據研究,嫉妒的扳機扣動之後,就形成了自循環——人們會更多地關注,並反覆回想那個自己嫉妒的人,他的每一個動作、語氣,會記住更多的有關他的信息,然後發現他身上更多值得被嫉妒的地方,引發更多的嫉妒情緒。

它會影響我們認知和行爲模式,並且以一種隱蔽的方式表現在交往的每一刻:

(1) 消極地知覺朋友的行爲:從中性的話語中讀出嘲諷,在一個眼神中體會到被拒絕。

(2) 變得更加爭強好勝:會試圖搶朋友的風頭,集體活動中更容易感知到“不公平”。

(3) 被動攻擊:不再甘願爲朋友提供支持,不自覺地貶低朋友所取得的成就。

以上這些描述大多源於臨牀而非實驗室研究,嫉妒就是這樣的情緒: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但卻沒有人想承認。

▲ GIGI_琪琪cri《你好,舊時光》混剪截圖/B站

再進一步,既然我們如此需要在與他人的對比中確認自己的價值,那麼,關於世界的問題,最終都會變成自我的問題。在對別人的嫉妒中,真正引發的是對自我的深切懷疑。

我沒有成爲那個想象中最好版本的自己。

當一個檸檬精:無論如何,先酸爲敬

嫉妒是一種古老的社會情緒,就連希臘神話裏的天神也會嫉妒,但社會環境卻一向不大允許大家表達這種情緒。

我們的影視作品、社會教育,都告訴我們,嫉妒者更多的關注點在於他人的失敗,他們往往會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阻礙他人的成功。這種對他人的利益構成威脅的行爲,只會使嫉妒者成爲小人。

但與此同時,嫉妒又是人普遍存在的情感。

當向上比較發生時,我並沒有因此想要阻礙他人,但是嫉妒感會產生,只能在無限的壓抑與自我懷疑裏,反覆掙扎。

直到檸檬精橫空出世。

▲@語文指揮中心/新浪微博

自己都想不通自己要什麼,曾經的同學已經保研+頂級公司offer+每日健身和服裝搭配打卡。

我:

今天又趕deadline到凌晨,做到疲乏覺得人生失去意義,打開朋友圈看到朋友公司加班老闆請豪華夜宵,同事們還一起敞開心扉夜聊。

我:

自己好不容易在國慶假期忙裏偷閒,喫着零食刷着手機,卻在朋友圈接收朋友暴擊,在我用盡力氣平衡工作和空餘時間時,他們爲什麼有大把時間和精力出去玩?

我:

給自己戴上檸檬濾鏡,“無論如何,先酸爲敬”是年輕人們面對無窮無盡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向上比較”的自我調節。

“做一隻快樂的檸檬精”成爲我們的避風港,甩出檸檬表情包,用反諷自己的方式宣泄無處安放的焦慮和嫉妒的魔鬼混合物,抵消與嫉妒感如影隨形的羞恥感和負罪感。

@知乎用戶臨舟涸澤

每天轉發美好故事,說着什麼“我酸了”“我是檸檬精”的人,他們只是單純羨慕嚮往着這樣的美好,不摻雜任何惡意。那些“又是別人家的愛情”“我酸了”,無非是“要好好戀愛下去”的祝福的另外一種說法。

檸檬精在很大程度上爲這種沒有惡意的嫉妒感正名,減少了尷尬,爲雙方都爭取了空間。

可對於我們而言,“學會檸檬”是我們正視自己的第一步,可“無限檸檬”又會讓我們落入新的陷阱。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是“酸菜魚”,要想成爲一條合格的“糖醋魚”,我們還是要學會看自己更多一點。

你可以成爲那個更好的自己。

拒絕表演:生活不是作秀,踏實才是人生

▲《平凡的榮耀》蘭芊翊扮演者喬欣對消解嫉妒感的解讀

我們要學會把自己從“向上比較”的陷阱里拉出來,把關注點放到自己的身上來。

雪莉·特克爾在《羣體性孤獨》中這樣形容社交媒體:

“在twitter或者facebook上,你努力表達某些關於你自己的真實的東西,但因爲你同時也在爲別人的消費而創作,所以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在想象和你的觀衆表演。在你本該展示真實自我的瞬間,變成了表演。你的心理變成了表演。

我們都想,留住那些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朋友圈就是這個時刻的公開記錄本。

我們也是記錄本的可讀可編輯的參與者之一,難以消解的是不自覺的比較。而我們能做到的,是點亮自己的燈。

我們可以不嫉妒,但是不能不真實。

比起不停地與別人比較以確認自己的價值,忘記自己的寶貴、放棄自己的可能性,纔是更加難以忍受的事。

你不用不停地刷朋友圈,也不用24小時關注時事進展,看看自己是不是又被時代落下了一點。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參考文獻:

爲什麼朋友圈的同學都過得比我好?|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爲什麼別人都過得比我好?|三聯生活週刊

“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友情中有嫉妒,怎麼了?|簡單心理

嫉妒之苦|餘秋雨

我又酸了|書單來了

一隻合格的檸檬精的自我修養|美誓

90後檸檬精日常:我酸了,你呢?|曲瑋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