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陽鎮向南下行,過爛栱橋河兩公里,就到了明陽鎮所轄的高店子社區。據當地知情者董姓老人介紹,得知“高店子”名稱的來歷。

清朝末期,當地紳家董成兆,在張家山西端與印合山東頭相連的埡口,米倉古道的必經之地(解放初巴中通成都的第一條公路從那裏穿過)靠印合山一旁,修建了幾間木質穿鬥、小青瓦平房客棧(俗稱幺店子),由於客棧低矮,又傍山腳,不顯眼,不被人們注意,加上夏季缺少休息納涼之處等原因,生意很清淡。

爲招攬生意,留住過客,董家便在埡口大路上建了一座形似關隘的三層牌樓,屬木質穿鬥結構,青瓦屋面板壁房,橫跨大路。一樓,大路南北兩邊各一間長約16尺,寬約12尺,高約10尺的長方形大屋,中間是寬9尺的大路通道。二樓是一間長16尺,寬、高與一樓相同的長方形大廳,橫跨通道坐落在一樓上,二樓前後抬梁中間書寫着“幺店子”招牌。三樓是一間縮建在二樓上的小屋。小屋四周的木板走廊全是高4尺的彎木靠背,木坐板欄杆,供人們休息、瞭望遠近風光及更夫守夜報時用。二樓大廳是休息、聊天、喝茶、納涼場所。一樓通道南邊房屋用於接待客人,寄存物件。北邊一間售賣煙、酒、副食、繩索、草鞋等雜貨。中間通道兩側置有固定哨櫈供行人、背哥歇擔、靠背、小憩、喝水納涼、整裝。

整座木樓從上到下的外表部分,全用明油(桐籽油熬製的)塗刷,在陽光、月亮的照射下,高大的樓房一派金黃,奪目耀眼,方園數里都能看見。隨着房屋環境的改變,住店客人的增多,生意逐日興旺,漸漸地人們因高樓的名氣便把“幺店子”叫成“高店子”了。高店子牌樓於解放初修建巴儀公路時拆除,而高店子的稱謂仍在沿用,那裏的行政村就是用“高店子”冠名。高店子社區當前已建設成爲巴中市新農村聚居示範點,四川省鄉村旅遊示範村。

董家自幺店子牌樓建起以後,來往過客到此歇腳留宿的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紅火,董家隨之興旺起來。一年仲夏的一天午飯後,董成兆躺在堂屋涼牀上小憩,朦朧中看見離他家一里開外的印合山黃連樹埡,一羣背哥、挑夫在樹下靠背、落擔歇氣,一個個都不停地用手擦着汗水,大張着幹得起皺的血紅的嘴圍着他要水喝。他一驚醒,夢中之事不停的在腦海中顯現,隨後他連續數日到黃連樹埡察看,確實每天路過那裏的客人都要在樹下歇腳,埡口四周全是紅土幹梁、無池無井,找不到水潤口解渴。他想夢中之事是神人提醒自己,富了不要忘做善事,此乃天意。

從那時起便安排他家佃戶,每天燒茶送水至黃連樹埡,無償供背哥、挑夫、行人飲用,同時整修了哨臺、石墩,其費用每年在佃戶應交的佃租中抵扣。日久天長人們把“黃連樹埡”改叫“舍茶埡”,以此答謝做善事的人,至今埡口墩臺尚存。董成兆後又出錢把離高店子三里的“鼓兒埡”(花叢茶壩趕恩陽場的必經之地)近百米陡坡改建成了石梯路,深得行人讚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