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會消失,垃圾處理也將是一直伴隨人類社會的一項議題,垃圾減量,除了依賴技術外,更多需要全社會的行動,比如減少浪費,減少消費的慾望等。” 11月21日—23日,由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北京科技報社聯合推出的環保科普雲看展及相關主題講座活動在線上舉辦,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傳斌在線上介紹。

探祕千餘噸垃圾“浴火重生”

環保雲看展第二期活動走進了海淀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能源發電廠,通過線上遊覽的方式,帶領公衆瞭解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近距離接觸垃圾焚燒與再生能源發電,科普了千餘噸垃圾“變廢爲寶”的全過程。

目前,廠內垃圾池設計垃圾存儲量爲13500噸,垃圾吊抓鬥每操作一次,可以抓起10噸垃圾。隨後垃圾進入焚燒爐內焚燒,焚燒產生的高溫煙氣通過加熱鍋爐內的水,將水加熱爲水蒸氣,通過蒸汽管道輸送到汽輪發電機,每噸垃圾的發電量有400度,年發電量更是可以達2.6億度,可謂“電力十足”。

生活垃圾在“浴火重生”之前,還需要經過脫水發酵的過程。處理後的乾燥垃圾熱值很高,成爲了良好的助燃材料;而垃圾發酵瀝出的水分就是滲瀝液,它經過處理以後,也能成爲供廠區循環利用的中水。

煙氣方面,高溫煙氣經SNCR脫硝後,進入脫酸反應塔,再經幹法脫酸、活性碳吸附後,進入布袋除塵器等一系列組合工藝,最終除去煙氣中的有害物質,達標後才能經煙囪排出。煙氣排放數據與海淀區生態環境局和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聯網,實時傳送至生態環境部門,對廠區的運營進行監控,以此確保數據達標和排放安全。

海淀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海淀區實現城市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綜合工業園區,已經成爲海淀區環保產業的新亮點、新標杆。海淀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溫智玄介紹,“投放”“收集”“運輸”“處理”是垃圾分類的四個步驟,尤其是以社區爲單位的垃圾投放,在垃圾分類的整個環節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垃圾分類成效初顯

執行垃圾分類對於推進綠色、環保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11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通過審議,2020年5月1日,北京正式實施垃圾分類。

數據顯示,截止10月底,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從條例實施前的309噸/日增長至3946噸/日,增長了11.7倍,其他垃圾也減量明顯。通過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源頭分類,以及源頭減量措施不斷深化,進入到末端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即其他垃圾量1.6萬噸/日,同比去年下降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