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世界疫情形勢來看,除了我國等極少數國家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民衆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國外疫情形勢一直不見好轉,對於我國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案例說明,冷鏈運輸會加大病毒傳播的可能性。爲了保證民衆安全,我國海關開始對每一件進口冷鏈運輸產品進行檢驗,如果有呈現陽性,都會一律打回。從保衛人民財產和人身安全角度出發,我國這一舉動並沒有可以指責的地方。

而且問題的根源也不是我國,而是進口產品的原產國沒有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但沒想到,罪魁禍首居然還倒打一耙。11月17日,加拿大代表在WTO會議上恬不知恥地告起了狀:加拿大認爲我國在海關上的所作所爲,是一種不符合WTO規則的貿易限制行爲。所以希望WTO能夠敦促我國停止相關行爲,也就是對一系列冷鏈運輸表情進行新冠病毒檢測。而對於這位代表的荒唐說法,居然有不少西方國家也紛紛應和了起來。它們給出的理由都有一個統一的地方,那就是根據目前的研究,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病毒的傳播與食物有關。

那麼我國需要聽取加拿大代表的“控訴”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首先,病毒傳播雖然可能跟食物無關,但與運輸方式絕對存在關係。大多數病毒都是喜冷怕熱的,新冠也不例外,它們在幾攝氏度或者零下環境中,基本都可以存活近一個月的時間。所以病毒附着在以冷鏈運輸的食品上,會長期保持活力。而當這些食品解凍之後,人或物品就會直接接觸到病毒,或者隨着蒸發作用形成具備傳染效果的氣溶膠。

其次,冷鏈運輸就是非常一個非常繁雜的龐大體系。即便往簡單點來說,從出發點經由運輸工具到目的地,再到最後投放於市場,就經過了三個過程。這中間涉及了不同的冷藏庫、運輸人員、運輸工具,只要有一個環節的人或物沾有病毒,就會影響到冷藏食品,極大提升病毒傳染的風險。所以說,我國的擔憂和加大海關檢測力度不無道理。但讓人左右爲難的一點是,我國海鮮、肉製品的消耗量巨大,目前想完全實現自給自足不太現實,所以是必須繼續從海外進口的。

而國外的疫情形勢又比較嚴峻,進口越多風險越大。這樣一來,又回到了當初的問題。所以我國還是隻能從自身做好,不能寄希望於國外。不論是食物還是貨物,都要進行嚴格的檢驗。如果是一些疫情風險極高的地區,可以暫停進口。不過不管國家如何把關,我們這些普通民衆也要警惕會出現漏網之毒。所以至少在近兩年裏,要着重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儘量別喫生的食品,尤其是生魚片這種,今年的幾個案例就是出在三文魚身上。

所以海產和肉類都喫煮熟的好。只要操作規範,食品在經歷一個熱加工之後,也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至於那些只能生喫的食品,比如水果,那就要在喫之前洗乾淨。另外,還需要告訴家裏主管廚房的人,一定要準備兩套餐具,其中一套專門用來烹飪有一定風險的食品,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問題。相信我國只要從部門到民衆都繼續保持對病毒的重視,疫情就不會對我國造成影響。任其國外疫情肆虐,風景這邊獨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