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

交匯點訊 隨着生活垃圾強制性的實施,垃圾分類亭取代了散佈各處的垃圾桶、果殼箱,紛紛“上崗”。

這個佔地不大的垃圾分類亭,不僅“顏值高”,功能更出衆,內部設有四個分類垃圾桶,各色垃圾桶標識鮮明,下方張貼着投放指南,有的還有智能掃碼投放、滿載警示等功能。

如今,南京的垃圾強制分類新政已滿月,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南京很多小區的垃圾分類亭的建設按下“加速鍵”,:一個月以來,垃圾分類亭房從原來覆蓋861個小區,已增加到2212個小區。如今,垃圾分類亭建設現狀怎樣?居民使用情況又是如何?記者進行多小區探訪。

垃圾分類亭尚未建成

物業叫苦:“選址”比“選美”還難,衆口難調

南京垃圾強制分類採取的是“撤桶並點”模式,但一個月過去了,垃圾分類亭並未成爲各小區的標配,這主要在於建設的“選址”難。

“業委會討論了三四個回合,仍然沒有統一意見。”垃圾分類房的選址已經成爲了雨花臺區萊蒙水榭陽光小區的物業負責人梁主管的頭等大事,他介紹說,垃圾分類新政後,該小區由原來單一的垃圾桶變成了四分類垃圾桶,業主目前將垃圾丟到對應的垃圾桶中。記者從鐵心橋街道瞭解到,街道工作人員已開始介入“選址”問題。

與萊蒙水榭陽光小區一樣,因爲業主在選址方面無法統一意見,南京不少小區的垃圾分類房"難產”, 成爲了物業管理的“痛點”。

家住建鄴區沙洲街道的李女士爆料,從10月份開始,業主羣裏就因爲選址問題爭論不休, "現在天冷好些,等天氣熱了,垃圾房惡臭難聞、蚊蟲滋生。”李女士表示,一旦垃圾亭房“選址”靠着哪棟樓,該棟樓業主就會無比團結的一致抗議。

“不願意挨着居民樓,那建在綠化帶上呢?”物業剛提出新方案又被投了反對票,理由是:小區的綠化帶地本不多,毀了綠地還佔用了孩子玩耍的地方。記者瞭解到,還有的小區垃圾分類房的地基都打好了,又停工,垃圾房建設遙遙無期。

垃圾分類亭已建尚未用

部分小區垃圾投放還是“老樣子”

突破“無處安放”的困境,已建成了垃圾分類亭的的小區在硬件上先行一步,使用效果又如何?

蓮花嘉園小區是位於南京建鄴區的拆遷安置保障房, 其中22幢高樓安置了南京主城四區的國有土地拆遷戶,其餘7幢爲經濟適用房,小區周圍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以外來人口居多。

11月1日記者探訪時,17個垃圾分類亭和4個垃圾分類回收房還在施工中,近日,記者再探訪發現,該小區的垃圾分類亭已經建成,旁邊還設置了洗手檯,方便居民“破袋”後洗手。

不過,小區的垃圾分類亭房還處於調試階段,未投入使用,現階段,小區在每幢居民樓下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在早晚高峯由志願者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建鄴區沙洲街道志願者丁琴華告訴記者,設備的不完善,成爲部分居民不遵守分類規定的藉口,“有人說,現在破袋沒地方洗手,就把垃圾袋隨便扔下了。”

南京砂珠巷小區的垃圾分類亭則淪爲了擺設:扔垃圾的窗口被封着厚厚的膠帶,亭子前面隨意停放着幾輛小汽車。該小區的捷達物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垃圾分類亭建好後尚未投入使用。有居民吐槽,從具體實施上看,垃圾投放還是“老樣子”,全“混裝”,小區的“垃圾分類”形同虛設,氛圍不足。

智能垃圾分類亭獲贊

部分居民建議增加垃圾清運的頻次

“有害垃圾”是紅亭,“廚餘垃圾”是綠亭,“可回收物”是藍亭,“其他垃圾”是灰亭。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鄧府巷54號小區入口處,6個分類垃圾亭醒目地排列,亭身上標明各類垃圾的特徵,右上角還裝有網絡監控探頭,實時監控垃圾投放情況。

鄧府巷54號小區是南京市玄武區垃圾分類的先行試點小區,智能垃圾分類亭在8月份就啓用,居民通過刷卡開門進行垃圾投放。

“過去垃圾不分類,以前垃圾桶都是敞開的,每次一湊近都能聞到惡臭味,有時候天氣炎熱家裏也能聞得見。現在每天規定時間放垃圾,時間一到就拖走了,臭味慢慢地就沒有了。”對於這個新來的垃圾分類亭,業主王女士“挺滿意”。垃圾分類督導員劉師傅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居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偶爾有些老人不會用,也配合指導分類投放。

現在收集點每天上午7點到9點、下午6點到9點開放,智能垃圾亭旁還配有一套四分類垃圾桶,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吳小姐爲這樣的搭配點贊,“我晚上有時加個班,早上睡個懶覺,即便錯過投放時間,也不影響垃圾投放。”

不過,也有部分居民建議,增加垃圾清運的頻次,“垃圾亭裏的可回收垃圾一週只清運一次,有時候扔垃圾時發現裏面已經滿了。”

交匯點記者 唐澄 周嫺 張琦 實習生 卞瑋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