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居里羅城,守着金剛臺,苦於道路不通,致富無門,多年外出打工,留父母孩子在家,總是掛心。交通部聯繫商城後,要打通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道路通了,公交通了,遊客來了,山貨運出去了,山村熱鬧起來了,鄉親們富起來了……”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有塊石刻,記錄着這樣一段文字。

記者注意到,每位路過的遊客都會駐足觀看一番,饒有興趣地念着。

位於裏羅城村的“交通酒家”石刻。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原來,這段碑文的背後還有個美麗的故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楊傳堂曾於2014年來信陽調研。楊副主席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他在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聽實情、解民意,瞭解農村公路建設情況、幹線公路建養情況、運輸企業及農村客運情況時,爲村民解決了交通問題。

農家樂經營業主陳先福爲感念,便將自己經營的農家樂起名爲“交通酒家”。

裏羅城村的“交通酒家”。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通往裏羅城村的路順了,走向小康的生活也通了。

如今的裏羅城村,一改往日的孤寂,早已是遊人如織、人聲鼎沸。與曾經的貧困閉塞、與世隔絕判若兩村。

裏羅城村新貌。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近年,伏山鄉里羅城村圍繞“根在鄉土、本在農業、魂在文化”理念,走上了一條“生態立鄉、旅遊興鄉”的脫貧致富路子。年均接待遊客達 20 餘萬人次。

“插秧節”“山貨節”“民俗文化節”“農民豐收節”……一系列農耕文化體驗活動,讓前來觀賞的遊客爲裏羅城攢着“人氣”、聚着“才氣”。

典型貧困村變成了村民口中的“幸福村”。

吳從華和李紀芳夫婦曾在廣東珠海經營旅館生意。兩年前,村裏“民俗文化節”的熱鬧景象讓他們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看到家鄉發展那麼好,我們兩個合計着回家發展吧。”於是,他們將外地的生意交給兒子後便回鄉創業,創辦了一家可供12人住宿、50人同時就餐的民宿——“廊橋別苑”。

吳從華和李紀芳夫婦經營的“廊橋別苑”。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李紀芳向記者介紹民宿經營情況。人民政協網記者付振強 攝

“安徽、湖北的遊客都有,我去年還接待過一個武漢的旅行團。”說起民宿現狀,李紀芳說,今天上午剛接待了幾名“老顧客”,上菜時她還專門提醒道:“現在提倡光盤行動,大家別點多了!夠喫就好!千萬別浪費啦!”

李紀芳告訴記者,現在自己一年能賺十幾萬,“不給孩子添負擔,以後還得繼續好好做,想着讓孩子也能回來創業。”

像李紀芳一家一樣,經營農家樂、民宿生意的在村裏還有20餘戶人家。昔日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打卡地。

“廊橋別苑”不遠處,有一條山村畫廊,掛滿了裏羅城村的演變足跡。吳從華還計劃在三樓搭建出一個免費的茶吧,“這樣遊客來了,就能有個更舒服的休息地方!”

記者:付振強

編輯:莫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