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處在汽車媒體行業,每當這個行業裏有了新的風向標之後,我們這羣人總是率先適應並沉浸其中,然後充當先驅者的身份去順導行業的發展趨勢。只是,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堪稱革命的風口上,貌似我們這羣人與普羅大衆拉開了較遠的距離,甚至微微有種獨自狂歡的感覺。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這場電動之路的調訪給了我答案。

臨在電動之路大策劃出發前,我還認爲着新能源汽車已經很成功地打入了市場,畢竟其無論是試駕用車體驗,還是周圍的朋友同事都已經正兒八經的提了車。然而等到走完整個沿海地帶,訪問了成百上千的人,走訪了無數的充電柱,實地考察的新能源車輛比值之後。我發現其實大家對新能源車完全接受還有段距離,而這段距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確實有物理短板

單論目前市場上所有的新能源車來說,它們和燃油車相比在全能性上確實有欠缺。哪怕是新能源車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例如加速能力、隔音抑制能力、OTA可持續升級能力等等,但在全面性上,例如它的續航能力,質量可靠性,甚至是電池安全性上,目前都有太多的質疑。

用普通人的思維來理解,新能源車某些體驗更好,但只是錦上添花,而燃油車雖然體驗不完美,但它起碼能夠完成交通工具的所有職能。如此,新能源車自然不是穩妥的選擇。

新能源車太“新”

花兩千塊錢去買部新概念手機你願意嗎?相信很多人是願意的,那花十幾二十萬去買臺新概念的車你願意嗎?估計你此時已經開始遲疑了。新能源車雖然熱鬧了很長時間,但就真實用戶所反饋出來的聲音目前還是很少,因此大家對於新能源車這個概念其實是比較模糊。

沒有接觸過OTA的魅力、優異的加速能力、快速的動力響應……反而傳播接觸到最廣的是哪裏又發生了自燃事件,新能源車二手賣不出去,甚至電池有輻射……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

配套設施不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充電配套設施不完善並不是指充電柱鋪設很少,相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在國家對充電樁的鋪設積極性其實非常高,高到每天全國充電樁新增數量都是驚人的。然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充電配套還處於野蠻生長的時候,其中有很多標準問題還未解決。

例如充電樁羣的入局者太多太雜,導致每個品牌的充電樁羣都各自爲營,消費者想隨心所欲的充電最少得準備十來個對應的充電軟件。此外,充電樁羣信息不清晰也是很大的問題,不同軟件查詢得來的數據完全不同,甚至到目的地之後還可能遇到“查無此樁”的情況,體驗很不好。

充電體驗不方便

不可忽略的事實,新能源車在充電時長上確實影響節奏,即便是現在的快充技術也最少需要半個小時纔行。如果日常用車不着急可能還好,但在趕路的時候節奏就會被強制拖慢,補能體驗不是很好。另外,充電樁沒有大規模入戶的現狀,更是讓新能源車主們的體驗降低,每次跑出去充電還要現場等充滿再回家,很是耽誤時間。

現有環境無法讓新能源車補能做到無感是很大的問題,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充電樁鋪開後依然不能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能充電,但耗時體驗不好。

哪些問題纔是問題

上述都是大部分人對新能源車擔心的地方,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問題全都是問題嗎?並不是,物理短板方面,目前來看的確有某些新能源車型給到的體驗還不完善,但其中也不乏存在各方面做得挺好的車型,只是價格相對較高。

其次新能源車在概念傳播、配套設施完善性、充電體驗等方面,隨着時間推進,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解決。例如概念傳播和配套設施都可以通過時間來逐漸鋪開,而充電體驗,尤其是時長方面,只要私人充電樁鋪設合理,那麼它也是能做到零時間成本補能。由此可見新能源車的用車“問題”很多隻是目前的問題,最終是可以通過手段來解決的。

總結

總的來說,新能源車目前還沒有絕對優勢,除了大家對新事物的本能避讓情緒之外,它的本質問題在於,在傳統發展多年的燃油車面前,其並沒有碾壓燃油車實力的存在,而是處於某些方面體驗好,某些方面可能不如燃油車的存在,例如它的加速體驗更好,更安靜,但這些細節體驗在續航質疑,安全質疑等問題面前,願意去嚐鮮的人還是不多。

如果新能源車能在產品實力,例如續航里程、性價比,終端價格、品牌溢價等幾個方面多給到消費者幾個,那麼當它有了明顯超出燃油車的點之後,相信接受它的人會更加的多和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