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完成了從民主主義革命者

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35歲,他與周恩來、朱德

賀龍、葉挺等一起

領導了震驚中外的

八一南昌起義

成爲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

年近花甲的他

出任剛創辦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爲中華人民共和國

培養出大量將才

……

他的一生驍勇善戰

足智多謀

軍事理論造詣精深

被譽爲“軍神”

他就是劉伯承

劉伯承

128年前的今天,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他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在革命潮流的影響下,青年時代即萌發了富國強兵、救民於水火的思想。

1911年,當武昌首義的槍聲響起之際,青年劉伯承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他於次年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畢業後到川軍第5師熊克武部任職。由於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成長爲頗負盛名的“川中名將”,以“深思斷行,獨立處世”而著稱。

劉伯承

1923年9月,劉伯承在參加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戰爭中右腿負重傷。在療傷期間,他回首12年的戎馬生涯,雖立精忠報國之志,經九死一生苦戰,卻仍舊改變不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現狀。劉伯承感到甚是苦惱。就在這時,他邂逅了老友吳玉章,結識了共產主義者楊闇公。

他隨吳玉章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實地考察共產主義運動。在北京與中共北方局負責人趙世炎長談,在上海親歷共產黨領導的“五卅”運動,在廣州目睹省港大罷工……兩年多的求索,一路的所見所聞,讓他深切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1926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劉伯承入黨後,終其一生都保持着當初參加革命的理想。50歲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銘》中說:“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1926年劉伯承入黨後不久,任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委員時的留影。

1931年,劉伯承奉命前往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因反對軍事指揮上的教條主義,被錯誤地撤銷總參謀長職務。

劉伯承

長征中,他於1934年底重新擔任紅軍總參謀長,併兼任中央縱隊司令員,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年1月,他參加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會後,他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他親率幹部團搶佔皎平渡口,保證了部隊順利北渡金沙江。5月,劉伯承任先遣隊司令,與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部爲全軍開路。在進入大涼山時,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爲盟”,使部隊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接着,他率紅一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與朱德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

劉伯承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伯承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他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爲依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組織所部進行的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等著名戰鬥,痛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1938年起,劉伯承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組織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等戰役戰鬥,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他領導根據地軍民在日僞軍控制的交通線上廣泛開展破襲戰。8月,他指揮部隊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組織實施正太、榆(社)遼(縣)戰役,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日僞軍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分割和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形勢下,他堅決執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遊擊集團,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佔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僞軍頻繁的“蠶食”和殘酷的“掃蕩”。

同時,他多次反擊了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他與鄧小平等領導根據地軍民實行生產自給,減租減息,精兵簡政,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劉伯承與鄧小平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他與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一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接着,他又揮師東向,發起邯鄲戰役,殲敵兩個軍大部,爭取了一個軍起義。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創造了組織大兵團作戰和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成功經驗,粉碎了國民黨軍控制晉東南要地和打通平漢鐵路的企圖,鞏固了華北解放區,掩護了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同時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重慶同蔣介石的和平談判。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劉伯承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連續殲敵九個半旅,巧妙地調動和迷惑了敵人。隨後他們疾速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深入敵腹心地區,威逼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劉伯承與鄧小平

劉伯承受人欽佩和愛戴,不僅因爲他在戰場上神機妙算、戰功卓著,而且因爲他不攬權、不戀位,撲下身子做實事,爲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劉伯承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校,是“科班出身”的元帥,一直關注部隊軍事人才的培養和正規化建設。1950年6月,在得知中央軍委決定建設陸軍大學的消息後,劉伯承基於“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的認識,主動給中央寫信,言辭懇切地要求辭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和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自告奮勇去辦軍校。毛澤東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就這樣,劉伯承擔負起了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重任。

爲完成好中央軍委賦予辦學的光榮任務,花甲之年的劉伯承以“晝夜不息”的精神,帶頭學習,勤奮工作,制軍語、譯外文、校條令、寫教材、上大課。在劉伯承的不懈努力下,軍事學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日益完善,使剛從戰場上成長起來的“泥腿子”將軍得到了正規軍事課程的淬鍊,爲新生的共和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實戰經驗又富有理論素養的德才兼備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爲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伯承雕塑

毛澤東評價他是

“一條龍下凡”

朱德稱他“具有古名將風,

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陳毅也賦詩盛讚

“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

劉伯承以高超的

“帶兵、練兵、用兵”

才能爲世人所稱道

更以不跟風、不附勢的堅強黨性

不居功、不戀權、甘當孺子牛的樸實品格

不搞特殊化、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

爲後人所傳誦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

向他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