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被譽爲“紀實攝影”的鼻祖之一。1871年,他來到北京,拍攝了大量的反映當時北京風土人情的照片。粗粗算來,這些場景距今已有150年了。

彎弓射箭的清軍士兵。

清軍特別重視騎射,即便在近代戰爭以熱兵器爲主的時代,清軍仍然沒有廢除射箭,武科舉中仍有射箭考試項目。圖爲1871年9月18日,八旗兵在安定門外校場上接受檢閱,一位“神射手”表演射箭。

國子監辟雍殿。

這張照片站在琉璃牌坊下拍攝,採用了框景的構圖,別有趣味。辟雍殿是皇帝講學的殿堂,矗立在國子監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三間面闊,三三得九,意爲九州。四面闢門,四周環以迴廊和水池,池周爲漢白玉雕護欄。池上架有四周石橋,通向辟雍四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

李善蘭和他的學生們。

李善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力學家和植物學家,1868年就任京師同文館天文算學總教習,從此完全轉向於數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直至1882年去世。其間所教授的學生先後約百餘人,“口講指畫,十餘年如一日。諸生以學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

荒蕪的頤和園(時稱清漪園)。

1860年,英法聯軍焚燬了頤和園,直至約翰·湯姆森到來,都保持着聯軍離開時的樣子,沒有做任何修復。他在拍照後說:“我猜想中國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資金來進行這樣一項艱鉅的工程(指修復頤和園),或者就是故意讓這個地方呈現出一副破敗的景象,來保持國民的敵對情緒。”

頤和園萬壽山下的銅亭。

銅亭建在漢白玉基臺上,所有的構件都由純銅製成,其周遭雖已雜草叢生,但約翰·湯姆森仍被它的精美震撼,說它展示了“中國人處理金屬材料的技藝和對金屬的不拘一格”。這張照片逆光拍攝,目的是獲得銅亭的清晰輪廓。

西郊的騾馱轎。

騾馱轎由兩根很長的轅抬起,兩端架在兩頭騾子的背上,它們能像彈簧一樣起到減震的作用。這種轎子是清朝北方農村經常使用的一種交通工具,如果進行一場長距離的出行,它可以讓人感到方便又舒適。

前門大街的街景。

這張照片站在靠近前門的城牆上拍攝。前門大街位於皇宮的中軸線上,皇帝去祭天的時候要從這裏經過。這條街非常寬闊,街上人潮湧動,車水馬龍。據約翰·湯姆森所見,很多乞丐聚在這裏賭錢,或者乞討。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成林。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是朝廷爲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機構。成林是其中最年輕的成員,拍照時尚不足45歲。

鐘樓。

鐘樓位於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佔地約6000平方米,爲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47.95米。樓上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鐘一口,重達63噸,有“鐘王”之稱。這口鐘聲音洪亮,每當它撞響的時候,整個北京城都能聽到。

鼓樓。

鼓樓位於鐘樓以南100米處,爲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上置一面大鼓及二十四面小鼓,用來告示時間、發佈火警等。鐘樓、鼓樓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