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的半壁江山,一個接一個地,再次衝進了菜市場。

5月,滴滴專門打造的社區團購項目橙心優選在成都啓動試運營。

7月,美團成立 “優選事業部”,同時推出社區團購美團優選業務。

8月,拼多多組建“多多買菜”,砸補貼入場。

9月,阿里宣佈單獨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進入社區團購賽道。

這還沒完!

報道稱,京東正在籌劃社區團購項目“京東優選”,劉強東更是提出親自下場帶隊,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這一仗。

近日,晚點LatePost報道稱,此前騰訊投資過的創業明星“興盛優選”即將開啓新一輪融資,融資額初步定在2億-5億美元,估值爲50億美元左右。

這陣勢,與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賣菜”的還是那些老面孔,賣的同樣還是那些菜,只不過,社區團購這4個字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不就是賣個菜嗎?先是一口一個生鮮電商,現在又是一口一個社區團購,有必要嗎?

然,此賣菜非彼賣菜。

舉個例子,一名家庭主婦晚上要做飯,發現家裏沒雞蛋了,拿起手機在平臺下單了一盒鮮雞蛋,半小時後派送員就將雞蛋送到了她手裏,這是生鮮電商。

再舉個例子,一名家庭主婦晚上檢查冰箱,發現沒雞蛋了,在社區團購微信羣中發現,團長推的鮮雞蛋比超市便宜,於是立馬下單,第二天去團長家提貨,這是社區團購。

這只是生鮮電商與社區團購在模式上的區別,再往深了去看,你會發現兩者的性質大不相同。

首先,生鮮電商與社交無關,而社區團購做的是熟人/半熟人生意。只有你足夠信任團長,纔會購買團長分享的商品。

其次,生鮮電商圖的是個方便,而社區團購圖的是便宜。因此,社區團購所面臨的是一個更加下沉的市場。

最後,生鮮電商是送貨上門,而社區團購是上門取貨。老生常談的配送最後一公里問題,在這個賽道幾乎不存在。

基於以上理解,我們才能展開接下來的討論。

隨着社區團購的火爆,出現了這樣一種觀點:社區團購砸了菜販們的飯碗。

在他們的邏輯裏,因爲社區團購的生鮮產品過於便宜,會分走大批客戶。而巨頭們拼命燒錢補貼、跌破底價的競爭行爲,擾亂了原本的市場秩序,逼得菜販們無法生存。

總之,巨頭做成社區團購之時,就是菜販們失去飯碗之日。

仔細想來,這種說法只是人們看到巨頭紛紛下場,在“大軍壓境”的恐懼之下而產生的詭辯,完全經不起推敲。

巨頭們入局社區團購,姿勢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燒錢。

滴滴CEO程維曾表示,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一上線,就砸了10億補貼。

在美團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新業務及其他分佈的經營虧損達到20億元,而造成這部分虧損的源頭,便在於社區團購業務的大力投入。

盒馬優選上線時,也有相關消息顯示,平臺給予的投入高達40億美元。

只有燒錢,才能支撐起偌大一個供應鏈的運轉;只有給團長足夠多的提成,才能發動社區周邊的母嬰店、服裝店、驛站等加入進來;只有把價格壓得足夠低,才能吸引消費者下單。

於是,問題出現了。

一方面,燒錢能給予某一種菜優惠價,卻覆蓋不了整個菜市場。

回到家庭主婦購買雞蛋的例子,要知道,團長家的雞蛋只有今天便宜,第二天又會恢復原價。

社區團購也許今天會奪走雞蛋販的生意,但第二天又會乖乖還回來。

另外,團長家只有雞蛋或其他某幾種商品便宜,並不是所有商品都低於市場價。但這區區幾種商品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大家在買完便宜豬肉後,還是會去菜市場買其他食材。

因此,社區團購奪不走所有菜販的生意。

中國人平均每戶每週買菜的頻率是4.7次,我們假設一個3000戶人口的社區,的確可以讓社區團購分走一些客戶,滿足其生存,但絕對不會對菜販造成致命打擊!

另一方面,燒錢燒得了一時,燒不了一世。

有人說,只要錢夠多,堅持到最後的人自然會壟斷整個市場,成爲贏家,正如外賣領域的贏家——美團。

先來看看,成爲贏家的第一步:壟斷市場。

前文提到,社區團購具有相當強的社交屬性,人們不使用什麼頭部APP,也無需依賴流量效應,主要消費場景是微信羣,團長也只能顧得到本社區的消費者,因此規模效應十分有限。

而且,社區團購有一定的地理隔閡與限制,本地市場總有“地頭蛇”冒出,巨頭想要一統江湖,就得逐個與之對打,難於上青天!

社區團購這片土壤,恐怕不適合互聯網的壟斷基因成長。

第二步:提價。

退一萬步說,就算某個平臺壟斷了市場,把商品價格提升到正常水平,會有人買單嗎?

消費者之所以購買團長們分享的商品,是因爲它便宜,假如團長家的雞蛋和超市裏的雞蛋價格相同,那我何必要去團長家買?他又不送貨上門。

燒錢階段,消費者願意薅羊毛,但是一旦平臺提價,沒有人心甘情願當韭菜。

無論是在目前的燒錢階段,還是在有可能來臨的壟斷時期,社區團購都奪不走菜販們的飯碗。

相關文章